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李 捷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05日 05时13分17秒 编辑:redclou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发展和创新之五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搞上去,是邓小平的殷切嘱托。他坦率地表示,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上出现“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是一个失误。这以后,党的领导人都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论述,采取有效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思想文化建设取得具有突破性的重大进展,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得到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第一,必须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任何一种文化要立起来、强起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凝结和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引领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内在的先进性、广泛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第二,必须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一要求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抓住了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问题。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第三,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并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这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一大亮点,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做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呢?一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核心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培育。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二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离不开柔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养成,也离不开刚性的宪法法律和社会规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坚持德法相济、协同发力,重视发挥法律政策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促进作用,专门制定了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立法修法规划,推动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公共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表明,以法律政策承载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核心价值观建设才有可靠支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三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思想道德资源,可以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如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的思想。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四是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既体现了人们对高尚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美好向往,又顺应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内在追求,最能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广泛参与,在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关键是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推动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五是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

 

  第四,必须在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和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任何一种价值观在全社会的确立,都是一个思想教育与社会孕育相互促进的过程,都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都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精心培育的过程。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贯穿国民教育之中,融入教育教学、校风学风,引领师德建设。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二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根本任务,体现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各个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三是充分发挥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方面。四是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必须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行动,使之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成为全体人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五是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必须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一要注重家庭文明建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二要注重家教。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家庭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三要注重家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为全社会做表率。四要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负起领导责任,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各方面要满腔热情关心和帮助生活困难的家庭,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督促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第六,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理想信念做支撑,也要文化自信做支撑。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极大深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讲文化自信,当代中国人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的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作者系中国史学会会长,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求是杂志社原社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