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稳定粮食生产具有更加重要的特殊意义。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粮食生产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全省各级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突出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
坚持高位推动,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措施,推动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及早动员部署。年初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粮食生产。2月中旬,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春耕生产工作视频会。春耕期间,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分别主持召开洞庭湖区三市市委书记春耕生产座谈会、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会议,部署粮食生产工作。分管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督导粮食生产。市县乡各级层层压实责任,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推动粮食生产。保障农资供应。建立省市县农资应急调度保供机制,成立工作专班,支持66个早稻生产重点县紧急采购早稻种子686万公斤,调用储备种子279万公斤。加大备耕物资储备和省外调运力度,确保了农资供应量足价稳。加强督促考核。把粮食稳面积、稳产量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省委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范畴,建立粮食生产台账制、销号制、通报制和约谈制。省委派出4个督查组开展春耕生产督查。省农业农村厅建立春耕生产厅级领导联系市州制度、早稻生产日调度制度,会同省直有关部门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核查粮食生产重点县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任务落到实处。
强化政策支持,提振种粮信心。在稳定以往粮食生产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完善政策措施。省政府印发《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通知》,省政府办公厅及省直相关部门及时出台《关于切实抓好早稻生产的紧急通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支持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关于抓好春耕备耕全力恢复农业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今年省财政统筹9.7亿元支持粮食生产,其中,早稻集中育秧及早稻扩面生产6.13亿元、双季稻轮作试点1.5亿元、机抛秧作业试点0.4亿元、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1.17亿元、大规模种粮大户奖励0.5亿元。省财政统筹支持粮食生产的力度是历年来最大的。66个早稻生产重点县在用好省级资金的同时,整合7.9亿元支持粮食生产。优化补贴方式。着力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比如,对改变用途、常年抛荒等耕地停发耕地地力补贴,将抛荒情况与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分配直接挂钩。
着力压单扩双,稳定播种面积。突出双季稻生产,据农情统计,全省早稻生产面积1837.2万亩,同比增加195.3万亩;中稻和一季晚稻播栽面积2215.4万亩,双季晚稻、旱粮播栽面积有望达到1948万亩和1159万亩,可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湖南粮食面积7030万亩的任务。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大力推广早稻集中育秧。组织全省66个早稻生产重点县的14588个专业化服务组织、育秧专业户、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开展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365.3万亩,超计划任务65.3万亩,带动全省早稻集中育秧达到813万亩,有效缓解了因劳力缺乏不能育秧、技术短缺不会育秧和成本太高不想育秧等困境。加快补齐机械化插秧短板。出台《进一步强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若干措施》,建立农机“331”推广机制,省财政列支3亿元用于农机作业补贴、累加补贴和农机贷款贴息,撬动农机购置补贴贷款30亿元,推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10亿元。组织5600多家农机合作社、4万台插秧机开展专业化服务,新增高速有序抛秧机800多台,全省早稻机械化栽种比上年增加118.3万亩,增幅达13.9%。严格控制耕地抛荒。各地普遍建立遏制耕地抛荒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发挥乡镇和村组的动员作用,推广“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鼓励新型主体将抛荒耕地集中起来进行耕作。据农情统计,全省减少抛荒面积27.87万亩。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产量。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促进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建好高标准农田。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综合配套,2019年度新建364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步建设3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省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2970万亩,占全省基本农田面积的60%,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增产10%以上。2020年度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90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2万亩。落实关键增产技术。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着力推广合理密植、适期播种等关键技术,实现减氮增效、安全齐穗的目标。印发粮食作物田间培管技术意见,引导农民加强早、中稻水肥管理,促进水稻早生快发、稳健成长。据农情调度,今年中稻大田长势好,亩均苗数比去年多0.8万左右,为稳定全年粮食产量奠定了坚实基础。防范气象灾害和病虫危害。针对6月以来湖南出现的强对流天气给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早制定应对预案,提前做好抗灾救灾资金、物资、技术准备,全力做好抗洪救灾补损工作。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重点抓好水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重大病虫防治,密切关注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确保“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调优生产结构,增加种植效益。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调优产品结构。大力推广高档优质稻品种,推进以乡(镇)村组或自然村落为单元的标准化生产,实施“一片一种”,做到一片基地种植一个品种、联结一个加工企业、打造一个优质稻米品牌。全省发展专用型早稻457万亩,比上年增加97万亩,预计中、晚高档优质稻面积可突破1300万亩,比上年增加88万亩。调优种植模式。重点推广“双季稻(早专晚优)+”“稻油”水旱轮作等绿色高质高效模式,稳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近年来依托农业农村部水旱轮作试点项目,扩大冬闲田油菜种植面积。目前湖南油菜面积1989.7万亩,居全国第1位;今年将继续在冬闲田扩种油菜40万亩,预计明年全省油菜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2019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470万亩,由全国第3位上升到第2位,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今年计划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00万亩以上。调绿生产方式。合理搭配早晚稻品种,避免单双季混种,将湘中湘南100万亩中稻调改为一季晚稻,推动发苗增穗从靠化肥转向靠自然温光。推广绿色用药、用肥技术,在101个县市区支持140家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1500万亩,创建省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区201个,示范区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粮食质量和品质明显提高。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