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实绩答好“六保”考卷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在“六稳”基础上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任务,为我们应对风险挑战、抢抓发展先机划出了底线、指明了方向。
(一)
古往今来,“治”与“乱”、“兴”与“衰”的分水岭,就在于能否以经济之稳、社会之稳、人心之稳应对外部之变。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变”的因素增加,“稳”和“保”的意义就越大。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通常会有可以借鉴之处。邓小平同志当年在苏东剧变后讲过,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办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这次疫情可能加剧逆全球化趋势,一些国家内顾倾向明显上升,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快推进制造业回流,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出现重大变化。越是形势复杂,越要站稳脚跟;越是面对困难,越要保持定力。“六保”和“六稳”一样,都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凸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彰显了为民初心和恒心,传递了发展信心和决心。“六稳”是工作、是大局,“六保”是任务、是底线,“六保”是“六稳”的着力点和支撑,两者统一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最终实现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六保”不是消极被动地应对,而是积极进取的目标任务,是一个互为支撑、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单兵突进,更不能出现政策对冲的情形。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完成“六保”任务不是轻而易举的,得顶住一系列压力、稳定经济增长。这对各级领导干部抓经济谋发展的能力是重大考验。
(二)
无论“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排在首位。当前世界各国都把保就业作为宏观政策的核心内容,就业率成为衡量经济增长是否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指标。美国失业率高企已引发民众极大不满,我们能千方百计稳住就业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前段湖南复工复产工作抓得比较主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农民工返岗率达99.78%。
保就业就是要保住岗位资源,必须把复工复产抓好。尤其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来源,能够恢复的要尽快恢复,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现在“地摊经济”成为灵活就业的新形态,应该积极支持,但要有必要管理措施,该限时的限时,该限场地的作出必要规范,该加强监管的加强监管,不能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保就业就必须关注重点群体。农民工尤其是贫困劳动力就业不容忽视。《管子·乘马数》曰:“若岁凶旱水佚,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意思是说,年岁凶歉时,政府应主导兴建大型工程,促进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家产的赤贫者。疫情影响下原来向沿海地区钟摆式、大规模流动的就业结构正在逐步改变,不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回流。必须适应这种新变化,通过用好“湘就业”服务平台、做好劳务对接和劳务培训、支持扶贫车间发展、开拓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支持鼓励农民工就近就业或返乡创业。
今年湖南高校毕业生有40余万人,是历年来最多的,是保就业的重头。必须落实高校促进就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进一步在挖掘岗位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做精就业服务上下功夫,通过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录一批,释放基层急缺空编资源解决一批,学历升级和征召入伍延缓一批,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分流一批,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三)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要求之一就是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这些年,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以精准扶贫首倡地的责任担当推进脱贫攻坚,年均减贫1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降至0.36%,贫困县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4.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房价洼地”长沙连续12年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财政民生投入保持在70%以上,三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逐步成为现实。
强调保基本民生,“基本”至关重要,保的是教育、卫生、社保等到人头的刚性支出,不是把所有的民生实事都往里面装。办民生实事,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防止不切实际、寅吃卯粮,否则最后该保的也难以保住。保基本民生,也要突出重点群体。首先要考虑的是贫困户,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必须到位。疫情给贫困群众稳收补损带来很多新挑战,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禁养”“禁捕”受影响群体,应该加强跟踪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指导和帮扶措施。对包括城镇困难职工在内的低收入群体,必须落细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特困群体及时救助。
今年是“全面小康决胜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保住基本民生是底线任务。湖南省委提出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基层公共服务、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通组道路“六个全覆盖”,一头连着脱贫攻坚,一头连着全面小康,相信一定会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有获得感,提升民生保障的质量和水平。
(四)
保市场主体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市场主体是“鱼”,政策环境是“水”,只有“放水养鱼”,产业、税收和就业才有“源头活水”。
去年湖南GDP逼近4万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城镇新增就业80.8万人。亮丽成绩单背后,全省431万余户市场主体发挥了有力支撑作用。今年受疫情影响,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用工短缺、订单减少、资金断链等问题和风险,必须顶住冲击,留住青山,才能赢得未来。
一方面,应想方设法让现有市场主体活下去。疫情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服务业,如餐饮、宾馆、农家乐等。我们应在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狠抓援企稳岗、惠企利民、促进消费等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全面优化涉企政务服务,尽可能帮助服务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转动起来。
另一方面,应创造让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的营商环境。继续抓好商事制度和“一件事一次办”“放管服”等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让企业办事更快捷便利。这些看似无形,干好了丝毫不亚于真金白银的投入。坚持包容审慎、疏堵结合,引导夜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安全、合法、有序经营发展,促进更多劳动者创业就业。
当然,重视中小微企业并非不重视大企业,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荣才是最好局面。困难往往是倒逼前行的动力,只要我们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传承和发扬湖湘企业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文化基因和“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进取精神,就一定能化危为机、焕发生机。
(五)
粮食和能源安全是国家的生命线。基辛格曾直言不讳: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历史上隋朝为应对灾害在洛阳地区建成“天下第一粮仓”。开国领袖毛泽东曾提出“广积粮”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等,这背后都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从国际看,粮食的能源属性和金融属性愈发凸显,这次疫情使部分国家对粮食出口实行禁令,再次凸显了稳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从国内看,土地、气候等多重因素变化叠加,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总量底线面临较大压力。
湖南是全国粮食主产省,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近年来湖南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今年早稻播种面积同比增加近200万亩。必须立足于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要求,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储备,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壤污染治理,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认真落实国家稻谷收购政策,做到“先检后收、应收尽收、食陈储新”。
受国际疫情影响,国际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出现严重波动,湖南虽然疫情期间煤电油气等能源得到较好保障,但仍面临刚性需求增长、生产恢复性需求反弹、迎峰度夏保供“三期叠加”等复杂形势,亟需抢抓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坚持提升能源供给、调整用能结构、推动能源体制改革,有效化解能源供需矛盾。
(六)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候保持稳定,不掉链子,是大国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特征和保证。
有人说,这次疫情是一次实战状态下的压力测试。诚哉斯言!湖南从疫情暴发初期的没有医用口罩、防护服,到现在各类口罩日产量4000万只、防护服8万套,核酸检测试剂等物资一应俱全,不仅实现充分自足,而且积极驰援兄弟省份以及全球。这得益于近年来湖南省委重视抓产业和实体经济、抓创新引领开放崛起,通过省领导带头联系产业链等举措着力打造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比较强大的产业转换能力。
一方面,疫情冲击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风险隐患。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供应链断供等“卡脖子”问题,在湖南重点产业领域也有一些堵点和痛点。比如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是湖南的亮丽名片,但车辆制动系统零部件进口占比还不低,发动机、液压件等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还有差距。另一方面,疫情也为湖南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带来了机遇,比如全球范围内产业洗牌重构,为湖南发展芯片、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发动机、集成电路等国产替代创造了条件;欧美等国将加快老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湖南工程机械行业有望继续向好;数字经济加速崛起,湖南移动互联网和信创产业有望弯道超车,等等。我们要从疫情带来的“长尾效应”中、从对“国之大者”的深入思考中找到湖南的发展机遇,反弹琵琶、危中寻机,结合湖南“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发挥在工程机械、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既解决当前发展中“卡脖子”的现实难题,又促进湖南产业的长远发展。
(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不转,全盘停摆。
这些年,湖南省委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召开省委全会审议出台全面加强基层建设“一意见五方案”,切实为基层“明职权、畅通道、保待遇、引人才、减负担”,把更多人、财、物投放到基层,激活了基层的“一池春水”。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减税降费政策等因素影响,当前基层运转面临支出刚性增加、收入刚性减少、债务刚性兑付等挑战。中央为此打出了适当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等“组合拳”,进一步体现了对基层的重视和关心,也凸显了基层运转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保基层运转,前提是压实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当家人”责任,摸清收支底数,搞清资金盘子和财力缺口。关键是用好中央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等政策,提升税收征管水平,壮大自身财力。省里也要建立健全县级财政库款监测和督导机制,对保障水平偏低、运转困难的提前预警,对债务还本付息远超当年财政收入的做好应对预案。重点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基层运转负担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有的存在惯性思维,搞了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挤占了基层运转支出;有的扎堆式、重复式的督查调研、检查考核,一定程度也浪费了基层人力物力。对此,必须上下联动、下题上答,做到工作不作秀、责任不回避,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有更多精力和财力抓落实。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夯实基础!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