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寻源
山村虽小,却是一个精彩的大世界。
站在奉家山的土地上,抬眼可见云雾缭绕的奉嘎山峰,若隐若现。山脚下是奉家山的母亲河——渠江。时值初秋,暑气仍尖锐逼人,锐利的阳光就像针尖一样从每一个毛孔扎入体内。相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去渠江溯源。
渠江之源,位于新化县奉家镇的奉嘎山上。我们沿渠江姑娘河段溯溪而上,涉水而行,河水浸透着一股凉意,溪谷里有很多的古树、巨藤、奇石,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花草与蝴蝶。我们或坐或卧溪水岸旁,倾心听着山泉,亲吻着溪流,任凭纯净之水洗去一身的浮华。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水中跋涉,终于来到了渠江之源。源头清澈的碧水静静流淌,层峦叠嶂中雾霭升腾,仿佛徜徉在时光隧道之中。这里是渠江之源,是青山绿水之源,也是大自然之源。
但是,我想寻找的,仅仅是渠江发源之地吗?
沿着“村村通”乡村公路,我们一路前行。公路像一条柔软的乳白色网线,傍着山,临着河,优雅伸展,在绿丛叠嶂中,连缀起一个个院落、村寨,连接起一栋栋小别墅,将优美的山村定格成一帧帧素雅的水墨画。在大山深处,路与河,就像树与藤,相依相偎,交织缠绵。
经过一处茶园,“无二冲贡茶园”几个大字映入了眼帘。“精准扶贫示范基地”“青年创业基地”的牌子格外耀眼,满坡的绿意也在向我们招手。一对荷锄而归的男女,正从那一垄垄茶园中走来,我忍不住和他们攀谈起来。男子健谈,声音爽朗地跟我们说起了这片茶园。“精准扶贫算是扶到点子上了。”男子感慨万千,“不然我会打一辈子光棍。”说完哈哈大笑起来,站在他旁边的女子,立即羞得低下了头,眼睛里却满是爱意和希望。原来男子就是山里人,以前守着大山日子过得惨兮兮的,四十好几了都还娶不上媳妇。几个山坳,几亩望天田,三两间土坯房。上镇里打个转,都要一天的时光,哪个女子愿意嫁到深山中来呢?
然而谁会想到,精准扶贫却解决了山里汉子的老大难问题。扶贫工作队来了,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成了精准扶贫的良方。无二冲贡茶园、墨溪岗茶旅园、渠江源茶园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奉嘎山上。茶园老板的招工信息也出现在乡亲们的微信群里。“来茶园务工,包吃,工资100块一天。”能在家门口把钱挣了,谁不愿意来呢?不但本村的乡亲来了,外村的乡亲也都寻上山来。这中年男子身边的女人,就是邻村寡居多年的贫困户。俩人在一起务工久了,慢慢萌生了感情,悄悄地走在了一起。不知什么时候,茶园老板也来到了我们中间。“他俩做事可是一把好手啊,俩人每月六七千的纯收入。”他兴奋地说道,“我和扶贫队长商量了,要他俩早点把酒办了呢!”
山林里,茶树争绿,山色空蒙,山脚下,溪水潺潺。奉嘎山百姓的日子,也如同山涧一样,细水长流,滋润美好。奉嘎山上,渠江源边,四百年的老茶树,穿越时光静静地守候在茶溪谷,这里是黑茶之源,是贡茶、薄片之源。回望满坡茶园,这一片青山绿水,不就是一座座金山银山吗?
我似乎找到了真正的源头,但似乎又没全找着。
我们继续往前走,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奉家山竹园公馆,我们停了下来。1935年的秋天,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红六军团进入新化奉家镇墨溪岗,在奉家山竹园公馆成立了军团司令部。在奉嘎山一次战斗中,红军歼敌150多人,牺牲20余人。为了纪念牺牲的红军战士,此地修建了无名红军烈士墓,并将地名改为“红旗界”。
站立在修葺一新的竹园公馆,静静流淌着的渠江,荡漾着历史的回响。红军当年走过的路,如今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已成为乡亲们奔向建成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会处,我想我终于找到了渠江的“源头”。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