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要在基础。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须臾不能放松。
(一)
古人云:“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要在基础。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须臾不能放松。
纵观我国历史,历代都高度重视基层基础。自秦置郡县以来,国家基层组织管理主要依靠郡县。“郡县治,天下安。”郡县的兴衰治乱成为国家稳定与否的基石和标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面对何种风险挑战,我们党始终重视抓基层、强基础。“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毛泽东同志对基层和群众工作十分重视,早在苏区时期,他就强调村的组织与领导应成为极需注意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又有针对性地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着重抓作为基层政权重要基础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即居民委员会的建设;1963年又就“枫桥经验”等基层工作经验作出批示,要求各地效仿,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强调民主政权建设对于党的建设和群众动员有重要意义,指出加强基层民主必须由党掌握“优势”、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提出基层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对基层建设大有裨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登高望远、率先垂范,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每到一地调研都过问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群众生活状况,到亲自安排“基层减负年”各项工作,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启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系基层、大抓基层、服务基层,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党上下抓基层强基础的氛围日益浓厚,推动党的执政根基不断夯实。
(二)
“我们既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也要让基层一线工作者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让基层干部有劲头、有奔头。”2019年5月28日,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与基层干部座谈时深情地说。
诚哉斯言!
湖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把加强基层建设放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持续固本强基。
——人往基层走。省领导常态化开展“深入贫困地区解决群众问题”专题调研,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心贴心解决群众问题,省、市、县、乡四级党政主要领导实行脱贫攻坚“三走访三签字”,让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实起来;选派1.77万支驻村工作队、5.6万余名干部下到村里结穷亲,让基层脱贫致富事业火起来;在全省近2.5万个建制村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在城区街道试点“城市快警”,让基层治理力量强起来……
——钱往基层投。湖南省每年财政70%以上用于民生,逐年提高贫困村运转经费,定期组织扶贫一线同志体检,优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保障基层运转经费……投下去的是真金白银,收获的是基层干部群众的获得感,厚植的是党的执政根基。近年来,全省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跑赢GDP增速,乡村干部待遇稳步提升。
——服务往基层沉。“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浏阳市梳理公布市本级“最多跑一次”事项1012项,占总事项的95%,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就近便捷办事。“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在全省全面推开,正逐步实现从每个部门“最多跑一次”向一件事“最多跑一次”转变。
——政策往基层倾。“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人的心儿也回来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村民打心底里感谢,“是总书记让十八洞村彻底变了,是中央和省委的脱贫攻坚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盼头。”在湖南像十八洞村这样“蝶变”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是党的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催生乡村巨变的生动缩影。
(三)
这些年,基层建设在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成长中的烦恼”。
“权”与“责”的矛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事小事都需要基层落实。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一些职能部门以属地管理的名义,把责任推给基层,而实际上乡镇街道既无权力又无能力承担,“小马拉大车”导致基层治理出现不少薄弱环节,一旦出了问题,基层还得“背锅”。“属地管理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如何理顺体制机制、形成责任清单,推动乡镇、(村)社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权力与责任相对等,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新”与“老”的纠结。进入新时代,基层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基层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做群众工作,很多同志都发出“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感叹。“身子进入新时代,脑子还是旧思维”,难以适应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必须引导广大基层工作者用心用脑、精准精细,来一个工作理念、思路方法的大转变大创新,以适应基层形势任务的新变化。
“进”与“留”的困扰。基层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基层干部负荷重、压力大、进出口渠道不畅,普遍面临着基层工作者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等问题。如何结合职务职级并行改革等,破解基层干部“天花板”效应,让基层干部安心扎根基层、用心服务群众,正变得十分紧迫。
凡此种种,都是新时代在加强基层建设中必须直面的矛盾和问题。
(四)
192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家乡韶山亲手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1927年10月,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水南村叶家祠,人民军队首次连队建党的灯光在此点亮;
……
201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由此诞生。
98年来,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与历来重视基层、大抓基层的传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抓基层强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把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鲜明立起来。
2017年夏天,湖南遭遇了一场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刚完成换届后的全省各级党组织经受住了这场“入职大考”,党旗始终飘扬在最危险、最艰难的地方,许多党员干部自觉冲锋到防汛抗灾第一线,有的为救被困群众光荣殉职,有的为堵管涌毅然将自家的新皮卡车推入水中……群众深情地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关键时刻还是共产党靠得住!”
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党员干部合不合格,主要看能否干得了事、解得了难、拢得了人,过不过硬。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奔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让党组织强起来,让党员队伍强起来。
面对一些地方的年龄老化现象,要着力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把能人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不断把新鲜血液吸收到党内来,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面对一些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要深入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把党建工作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扫黑除恶等各项工作全过程,真正把党对基层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把党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面对一些党员不知道、不善于发挥作用的问题,主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出发,从老百姓的所急所忧所盼出发,通过设岗定责、党员志愿服务队、主题党日活动等,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就在身边、党员作用就在身边。
面对一些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要注重保持正风肃纪的尺度不松,“拍蝇”惩贪的力度不减,不断让党内生活的炉火“旺起来”,真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高高飘扬起来!
(五)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
20世纪五十年代末,发轫于“人民公社工业化”的社办企业,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都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中,也有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力量薄弱,甚至存在空白现象。“手里没把米,叫鸡鸡不理。”一位老支书回忆,没有集体经济,村里一穷二白,想干事没钱,久而久之,人心拢不齐了,说话没有底气了,差距也越拉越大了。
问题在“贫血”,出路靠“造血”。“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一场治“贫血”、促“造血”的大戏徐徐拉开。
——转变脑子。受长期以来“以农为主”思维束缚和交通不便、山多田少的地理环境影响,永州市双牌县桐子坳村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打造“中国银杏第一村”品牌,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过去,我们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守着好山好水过穷日子、苦日子。现在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感悟深了。”与城市相比,绿色的农产品、良好的生态、天然的景观、新奇的民俗、乡愁的寄托,成为农村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消费升级的需求,农村电商的发展,基础设施领域短板的补齐,更是让农村站在了新的“风口”上。新时代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正当其时、大有作为。
——走对路子。基于“美丽乡村+生态社区+特色产业”的特色发展路径,长沙县果园镇浔龙河村由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成功闯出了一条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改革新路。怀化、永州等地把“扶贫车间”建在农民家门口,农民既能就近就业,还能照顾家庭、兼顾生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立足自身禀赋,面向市场、找准定位、因地制宜,念好“山水经”,种好“摇钱树”,下好“劳务棋”,打好“特色牌”,努力走一条绿色化特色化的发展新路。
——充实“口袋子”。“天下顺治在民富。”村级集体经济要搞得活、走得稳,关键是建立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既让村级组织的“钱袋子”鼓,也让老百姓的“腰杆子”硬。关键要打通技术支持、资金扶持、市场营销、风险防范等全链条,实现利益联接、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让群众共享更多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六)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的成效和水平,直接关系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整体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在不断变革,农村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农民思想观念日益多元,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不断变化的要求。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自治是基础。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做好群众工作要注重发挥好各类主体的作用,做到“月明星灿”,不能“月朗星稀”。有的地方针对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和攀比问题,推出“村规民约+红白喜事理事会”,让群众自己制定、评判酒席和份子钱标准,既制约了群众的“面子债”,又刹住了“攀比风”;有的地方注重吸纳“五老一新”,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新乡贤参与村民自治,让他们在村务监督委员会、乡贤参事会等自治平台中挑大梁、当头雁;有的地方在党组织的引领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委托社会组织进行服务,达到了“众星拱月”、降本增效的效果……
法治是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针对“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等错误观念,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注重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基层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德治是先导。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到,讲感情讲面子是熟人社会的重要特点和自然伦理,在这种环境里,道德教化比法律的治理成本更低,也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我国历来把德育和德治看得很重,各地实践也积累了很多有益探索,有的以规矩立德,通过村民会议的决议把乡风民俗转化为村规民约,把道德的风向标立起来;有的以文化养德,通过宗祠文化、道德讲堂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有的以创建践德,通过创建文明家庭、文明乡村等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以正反典型劝德,通过评选孝老爱亲、见义勇为等先进典型,以及对不道德的反面典型进行批评教育,推动形成弘扬道德光荣、败坏道德可耻的社会氛围。
智治是支撑。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治理现代化。智治就是要让基层治理插上“科技的翅膀”。只有善于把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融入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网上便民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等基层社会治理各方面,才能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增量”。
(七)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
如果说基层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基层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就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基层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处于政策落实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群众,岗位重要、责任重大。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近年来,广大基层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选择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到处都有他们奋战一线、挥洒汗水的身影,涌现出一大批“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基层干部”!
基层是个大熔炉、也是大舞台。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在外面事业有成、有一技之长的人正返回乡村,在希望的田野上创新创业、追梦圆梦。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乡村大有潜力,基层大有可为,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和专业人才到广阔的基层一线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基层干部是基层基础工作的中坚和骨干。他们责任重、压力大、工作累、条件相对较差,对基层干部既要严管,也要厚爱,要在“选优”上做文章,选拔优秀人才,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要在“激励”上出实招,不断完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让基层同志工作安心尽心、生活舒心顺心;要在“管好”上求实效,加强监督管理,坚持抓早抓小,扎紧制度的笼子。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力的举措,全面加强基层建设,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