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徽饶古道坚强树

作者:梁衡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21期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04日 12时00分13秒 编辑:陈家琦

通常,我们确定一棵树的树龄是看它的年轮。如果告诉你,有一棵树连年轮都没有了,却还青枝绿叶地活着。你相信吗?

在安徽与江西交界的浙岭,山路弯弯,石梯接天。山口有巨石,上书“徽饶古道”。古驿道下山进入江西婺源界,路旁有一棵古樟树卓然而立。它下临一马平川,天垂野阔;北眺远山如屏,层峦起伏。这棵古樟在网上传播被称为“坚强树”,它像一位检阅历史的将军,自宋、元、明以来,就这样俯视大千世界,阅尽人间之变。树之所以名“坚强”,是因为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三年前,我第一次经过这里,一见这树即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类似的古树名木,我见过苏州的“清奇古怪”汉柏,那是雷电的杰作,四棵树撕肝裂肺,东奔西突,两千年了仍顽强地存活。也见过宁夏500岁的震柳,那是世界级大地震的产物,一百年前,魔鬼之手从地心伸出,生将一棵老柳撕为两半,现在仍枝叶繁茂,如一团绿云。但是,还从来没有见过天火从天而降,硬将一棵大树的树心掏空,空得只剩下一个薄壳,像一个工厂里废弃了的铁烟囱。当地为加强保护,筑了一个高台小心地将它拥立在上,四周又设了栏杆。那天我踏上高台时,庄严之情油然而生,有一种走近英雄碑式的感觉。我绕树一周,轻轻抚摸着它粗涩枯硬的树皮。树皮已经很薄,胸围六米的树身,只有一个指头厚度的树皮,轻轻扣击,嗡嗡有声。它完全是借助筒状的力学原理,巧妙支撑才不会倒掉。树约有三四层楼高,你仰头看树梢,云卷云舒,鸟啼花落。树下有洞,洞内足够宽敞,地上长满了茸茸的绿草,如毡如毯。我弯腰进去,仰面平躺在这块不规则的地毯上,透过朝天的洞口,看绿叶婆娑,白云飘过,有一种当年躺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感觉,只差飘过一首牧人的歌。这树绝对是一个活的地标,徽饶独有,全国唯一。

一棵树,一颗有生命的树,怎么就像一个铁烟囱似的屹立在旷野上了呢?当地人说,十多年前的一天晚上,突然雷电交加霹雳一声,这棵千年古樟,就如一根蜡烛一样被轻轻点燃了。大树喷着火苗,映红了半个天空,直烧了三天三夜。就是树上的余烟也袅袅地飘了半个多月。到火灭烟散时,古樟本已腐朽的内瓤已被全部烧尽,只留下了一层盔甲似的外壳。但祸兮福所倚,大火过后树的内壁已经完全炭化,反而有了抗腐能力,从此雨淋不朽,坚挺至今。我小时候常见路边的架线工人,在埋木头电杆前,先将其下部烧焦,以利防腐。还有,考古出土的帝王棺木中也常填充着大量的木炭。这说明天要木不朽,先以火炼之。人们都以为这棵树死了,像一个标本那样小心地保护着它。但是天火炼木本是要它凤凰涅槃的,怎么会让它死去呢?三年之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在树腰、树梢处吐发出了一层嫩芽,渐渐地又长出一层新绿。婺源向以黛瓦粉墙的徽派民居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给人以轻柔的形象,如今这个秀美的背景又添上了坚强的一笔。

这棵坚强树在网上热闹了一阵子后就沉寂下来,而我却总不能释怀,第二年便再去上饶婺源搜求资料。树者,书也。我想,要读懂一棵树,先得读上几本书,读懂书中的人。婺源在历史上的文化崛起是南宋之后。全县在唐代时只有进士4人,宋代就猛增到328人。靖康之耻,宋人南渡,大批望族、文人聚集婺源。同时,因江北为金人侵占,这里也就成了抗战前线。于是自南宋以降,独立、坚强、自尊、向上,就成了徽饶道德的主流传统。这种精神在以后历代的民族矛盾与正邪斗争中不断地砥砺发扬,长流不衰。我灯下翻书,那一个个的有志、有节、有能、有为之士,如那棵坚强树一样,在历史长河的彼岸向我们默默颔首。

在我看来,在古道上喊出坚强不屈第一声的人是朱弁(1085—1144),他正当北、南宋之交的乱世,就出生在离坚强树四五十公里的紫阳镇。赵构的江南政权一成立,即派使者到金国去议和,朱弁为副使。弱国无外交,金人不但不加理睬,反将朱弁扣留,这一扣就是17年。金人惜其才,17年间屡屡逼他为官,他凛然道:“自古交兵,使在其间,言可从,则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逼我变节?”他将使节印抱在怀里,片刻不离,表示若再加辱,就抱印而死。他南望故国,感慨赋诗: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摧我鬓边华。

诗写得悲愁交集,沉雄刚毅,钱锺书评其有晚唐之风。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也没有忘记尽忠报国,完成了对北国人事、景物的调查,返宋后即上递朝廷。他的流亡诗抄也成了重要文献,后代诗人元好问特别搜集印行。一般人知道汉苏武留胡19年,却很少知道宋朱弁留胡17年。17年的坚持,这要有多么坚定的信念?他在徽饶古道上举起了一面民族气节的大旗,如马克思形容的那样,从此一个幽灵就在这棵古樟树下游荡。

同是紫阳镇人,大名鼎鼎的朱熹比朱弁小45岁,也是个主战派、硬骨头。过去,我只知道他是个哲学家,文化人,写过那首著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次树下读史,才知道那活水之源即是他正义的胸怀。朱熹19岁中进士,后到江西星子县,就是陶渊明家乡去任职,正赶上大旱,他组织百姓平安度灾。灾后他向朝廷写了一封长长的汇报,大诉民间疾苦,痛批军政腐败,言词激烈。说灾祸将至,近在早晚,上面却还不知道。孝宗看后大怒,差一点罢了他的官。他为官有两个特点,一是每到一地先调查研究,典故“下轿问志”就是从他而来;二是刚正不阿,有那不干净的官员知他要来上任,就先主动辞职。晚年,他被推荐去给皇帝讲课,每双日进宫讲儒家经典。但总是借机大讲民间疾苦,要求整肃纲纪。皇帝听得不耐烦,只讲了46天,就把他赶出宫去。宋金议和之后,他对政局失望,就一心研究学问去了。只是还忘不了家乡的那棵树:“故家归来云树长,向来辛苦梦家乡。”家乡的那棵坚强树啊,民族恨,臣子泪,多少忠魂日夜萦绕在树梢。

婺源虽小县,却名士不绝。为官廉政,犯颜抗上,坚持真理,已成了这树下绵长的清风。宋末名士许月卿,许村人,离大树也就50公里。常犯颜直谏,说管天下的人,其量要足以容天下,广纳良才。他深感官场全面腐败,写了《百官箴》49篇,列出各职各官的注意事项。宋亡,他不忘国耻,穿孝服“满城风雨近重阳,一舸烟梦入醉乡”,数年不语而亡。元末汪泽民为官一尘不染。浙江出了一个大案,案犯家里抄出一个给各级官员的行贿名单,详注各人名下受贿银两。只有汪名下注明“未受”二字。他在山东兖州任职,上面来员检查廉政,刚到地界便反身而回。别人问为什么?答:有汪兖州在可以不去。明代大臣汪鋐心忧国事,主持兵部,第一个引进西方“佛朗机”大炮,遍布海防、边防;主持吏部,明察暗访,请托送礼之风为之一扫;主持督察院,先建立巡视人员管理制度:钦差出京办案,随带物品不得超过一杠,重不得过百斤。这都是在坚强树下发生的坚强事。

当历史的脚步行将迈出中国古代史的门槛时,有一个人出现在树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铁路工程第一人詹天佑。詹家祖居老樟树下的岭脚村。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11岁的詹天佑,即在其列。他学成归国后正是帝国主义列强欺我无人,肆意瓜分、垄断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决定修一条津榆铁路,要架滦河大桥,河床泥沙深,水流急。先由英国人设计、施工,失败;又转手日本人,不行;德国工程师出马,还是不行。詹要求来试一试。他采用“空气沉箱法”,一次成功,外国人刮目相看。不久,詹在英法两国相持不下时接手西太后去祭扫西陵的新易铁路工程,四个月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而最长中国人志气的是京张铁路。路在八达岭丛山中穿行,地形十分复杂。英、俄两国没有争到修路权,就封锁技术,威胁不给任何帮助。詹天佑拍案而起:“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他大胆启用本国人才,并创造性地把工程变学校,一开工即招收练习生,同步教学培养,六年毕业。为测工程最难的八达岭隧道,他攀岩踏雪,餐风露宿,比外国人的方案缩短了2000米。从青龙桥到八达岭地势最陡一段,他不用通常的螺旋大回环,而用“之”字形,两个车头,前拉后推,为世界首创。工程提前两年完工,还节省了35.6万两银子。京张铁路的成功,使詹名扬中外,他先后出任了中国所有重要铁路的总工程师并代表中方在中东铁路委员会,与英、法、日、美等唇枪舌剑,为国家争主权。他洁身自好,一生不沾烟酒,要求学生和子弟“勿屈己而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五个孩子全部学铁路,效力中国铁路事业。

我对詹天佑的第一次印象,是在17岁那年考上大学坐京张铁路进京,当列车缓缓通过那个著名的“之”字路段时,全车厢的人都探出身来,向路边詹天佑的铜像默默地行注目礼。这次又去看了离坚强树不远的詹氏祠堂和詹天佑纪念馆。全都是詹氏族人和民间集资所建,高大敞亮,藏品丰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当年詹天佑对八达岭路基的地质测绘图。在乱石如麻,荆棘丛生的荒岭上,像切蛋糕一样切出一个坡形剖面,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外文符号。这是光绪三十年,中国人脑后还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科学的曙光终于初照这亘古的八达岭荒原。

今年我又三访坚强树,发现虽斗转星移,这里的人们仍然守树如玉,义心不改。上世纪“文革”中大毁文化之时,脚岭村一位名詹永萱的文化人却默默地征集文物。当时100元收来一麻袋杂玉,他慧眼识珠发现其中一粒疑是“猫眼”,就带着到故宫鉴定,果如所猜,价值连城。前面提到的乡贤,明代大臣汪鋐亲身佩戴的一条玉带,居然也被他们收来。后来成立县博物馆詹任第一任馆长,馆里的一多半重要文物都经他之手,那“猫眼”自然成了镇馆之宝。詹永萱的儿子詹祥生从小受父亲耳提面命,子承父业,现在是第二任馆长。这二詹不知过手多少文物、瑰宝,虽一毫而莫取;也不知接待过多少名人,包括国家领导人,不卑不亢,虽布衣而有名士之风。那天我在席间向小詹馆长请教了许多问题,他还特别讲述了詹天佑送给家乡灭火水龙的事。现在他是全国政协委员,也是委员中唯一的一个县级博物馆长。

我在树下的高台上凭栏眺望,远山一线,白云悠悠。以这棵树为半径,方圆也就不过百公里吧,坚强之人,数之不尽;大义之举,连绵不绝。这还只说到土生土长的婺源人,如果算上北人南迁,再至上饶各县,在此生活过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如岳飞、陆游、辛弃疾;革命先烈方志敏,民主人士黄炎培,还有上饶集中营里的英雄群体,就更多了。说到这里,我不得不略费笔墨提到一个人。人民日报社有一位老记者名季音,当年的新四军战士,曾被关在上饶集中营,九死一生。今年已经96岁,还在写回忆录,发表文章。行文至此,我不觉动了情,专门拨通了电话,向他表示致敬。他说全北京,当年上饶的狱友也就只剩俩人了。岁月的尘埃正在一点一点地覆盖上他们的身躯,最后他们终将会无言地离去。但有这棵擎天一柱的英雄树为他们代言,这一代代的慷慨悲歌就会永不停歇地震彻山谷,席卷河川,在青史上呜呜回响。巍巍古樟,山高水长。

樟树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常见的树种,更是江西的省树。其树型高大,动辄七八米之围,树干横生旁出,荫蔽四方,千年不老,四季长青,蔚然而有文化之象。樟树从不亭亭玉立,孤芳自赏,总是枝叶交错你绕我缠,老干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又常寄生一种“接骨草”,是骨科良药。村民如有牛羊鸡鸭腿折,捣烂敷之即好。樟树还喜与他树共生,最多见的是苦槠树和红豆杉。樟喜随人而居,总是长在村头水口人气兴旺的地方,人树相依,情深意长。有倒地跨河者就顺便为桥,任人行走;有生路边浓荫如盖者,就让人们设个凉亭喝茶歇脚;有树洞中空者,孩童常出入嬉闹。我见过一棵大樟树,其树洞之大,在人民公社时期,里面曾养过一头牛,现在里面摆着一副麻将桌,供人打牌。一棵探身江边的老樟树,树枝扫到水面,一年上游发大水冲下不少人来。它竟如一把笊篱一样捞出十多个人,这些人的后人年年还有来树下感恩烧香的。乐安县竟有一条长20里的夹岸古樟树林,每株两抱以上。离坚强樟约60公里的婺源赋春镇,有号称江南第一樟的宋代古樟。一枝平伸探过河去,荫遮两岸。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赫赫有名的岳元帅还留下一首隽美的小诗:“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

樟者,木旁加章,此树大有文章。我在江西考查人文古树,几乎逢樟必有故事。这棵名坚强树的古樟劝人信高洁,拳拳表予心。就是专讲正义、忠诚、高洁、自强的故事。我信凡物之有异者必有其理,必暗含其情,等待有人来认识,来解读。天上之火为什么要点燃这棵古道旁的老樟树,就是要它做一个照路的火把,教人勿忘来路;为什么烧空了已朽的内瓤,却留下薄薄的树皮,就是要它涅槃再生,宣示生命的顽强;为什么会成一个上下圆筒状,就是要接通天地,吐故纳新,发扬正气。

我们平常说读懂一个人不容易,其实要读懂一棵树更难。人不过百岁,树可千年;人才几族几种,树论科、属、种,有万万千;人有衣食保障还生命多舛,而树暴于荒野,山崩地裂,雷劈电闪,却仍然挺直脊梁;人的大脑里只存有一生的记忆,树的年轮里却藏有数朝数代的沧桑;人到须发皆白时,儿孙绕膝,大不了讲讲一生的经历,可大树呢,我见过三千年的大树,立于山,临于水,居然能不慌不忙,娓娓道出秦汉唐宋。一棵树,树皮上有多少道纹路,就有多少个故事,树枝上有多少张叶片,就有多少首诗篇。你要能读懂一棵古树,就得俯下身子去吻它的根,那根里浸泡着先人的血泪;你要能读懂一棵古树,就得仰起头去看它头上的天,那天空有无言的痛苦悲欢。请读懂一棵树吧,这是在考古,在探密,在复盘历史,在追溯文明,在破解一本自然留给我们的天书,是在回望人类自身的成长。

也许在别的地方还有类似的古树,但这样身高皮薄巍然而立的坚强树不多,同时树下又有这么多坚强的人和事的更不多。这是自然的选择,也是人文的表达,我们应该格外地珍惜它。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