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

作者:郭如才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23期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02日 04时30分13秒 编辑:陈家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分析、准确把握我国扶贫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并丰富发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改革完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干部精准扶贫能力、锤炼从严从实作风,推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的伟大成就,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顺应我国扶贫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党的初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新变化,对扶贫工作的思路和体制机制提出了新要求。

从扶贫工作新形势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普遍贫困,需要通过普惠性的政策措施,使大部分地区和群众受益,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发展能力、发展需求是不同的,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扶贫很难奏效,必须采取更精准的措施,搞清楚贫困人口中哪些是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哪些是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需要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的,哪些是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兜底扶贫的,哪些是因病致贫、需要实施医疗救助帮扶的,等等,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

从扶贫工作新任务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就意味着从2015年起,平均每年要减贫1000多万人。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按照投入2万元大体解决一个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测算,此后5年每年平均需投入2400亿元左右。加上不少贫困户稳定脱贫能力差,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时有发生。可以说,我国脱贫攻坚既面临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是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专程来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在调研过程中,他提出扶贫开发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思路,强调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思考我们这个地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工作思路和具体要求,体现了扶贫工作精准化的基本要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第一站就到了湘西,主要就是为了寻找脱贫致富之策。在花垣县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时,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指出“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把工作要做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强调“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精准扶贫”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扶贫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深刻洞察,对于改革创新扶贫工作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发挥了重要牵引作用。

2014年3月7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的内涵和要求做了初步阐释,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

进入2015年,党中央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研究提出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正是在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大政方针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了更加全面、系统的思考。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1月在位于乌蒙山区的昭通市听取当地扶贫开发工作汇报,2月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都对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了要求。6月,在贵阳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了一次比较系统的阐释,提出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的要求,强调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六个精准”和“四个一批”的提出,明确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要求和实现路径,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从理念原则转化为具体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引。10月,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他在介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讲话在重申“六个精准”要求的同时,对“四个一批”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做到“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五个一批”工程,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四个问题,扎实提高脱贫攻坚成效。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在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决定》要求,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党中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体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要求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贫困退出机制加快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实践中全面展开。

2018年2月,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第二条就是“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强调“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此后,结合形势任务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又两次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内涵和要求,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行动指引。

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断完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形成和确立,对我们的扶贫工作体制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精准扶贫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比如,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只有扶贫对象清楚了,才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但是,多年来,我国贫困人口总数是国家统计局在抽样调查基础上推算出来的,没有具体落实到人头上。也就是说,这么多贫困人口究竟是谁、具体分布在什么地方,说不大清楚。此外,扶贫开发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扶贫合力还没有形成,扶贫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需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还有待提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还有待加强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顺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推进脱贫攻坚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中央认为,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

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党中央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和完善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扶贫开发路径,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实现了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的转变;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实现了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的转变;创新扶贫考评体系,实现了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的转变,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这个制度体系中,根本的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增强责任,强化落实。中央统筹,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主要是管两头,一头是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地方创造条件,另一头是加强脱贫效果监管。省负总责,就是要做到承上启下,把党中央大政方针转化为实施方案,加强指导和督导,促进工作落地。市县抓落实,就是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在此基础上,党中央不断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推动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生动局面,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锤炼从严从实作风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对党员干部能力和作风实打实的考验。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一些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和作风上都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党员干部贯彻精准方略有偏差,有的发钱发物“一发了之”,有的统一入股分红“一股了之”,有的低保兜底“一兜了之”,没有把精力用在精准施策上。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是大政策,大政策还要细化,就像绣花一样。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过细工作,要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

一些地方搞了一大堆表格要下面填写,导致不少基层干部忙于填写各类表格,加班加点,甚至没有时间进村入户调研办实事。还有一些表格需要贫困群众填报,但表格设计太复杂,项目多、术语多,农民很难弄清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类问题要注意纠正,精准识贫、精准扶贫要坚持,但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讲究效率,把各方面信息集中起来,建立信息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这些重要举措,不仅显著提高了基层干部精准帮扶本领,而且极大加强了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