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从根本上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塑造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并非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贸易环境动荡的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而是在目前我国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时代改革发展任务情况下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统筹国内与国际的战略谋划。从国内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具有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不足等。这些不足促使我们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补齐国内市场的短板,推动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从国际形势分析,现阶段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加剧。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得国际格局加速演化,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继续深刻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持续向“东升西降”的方向发展。同时,一些大国的内顾倾向明显上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波折。尤其是美国为分散和转移国内压力与矛盾,对我国采取一系列干预和打压措施,实施战略围堵。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用国内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对冲国际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又要顺应和引领全球化历史潮流,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统筹供给与需求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突出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对外需的依赖性降低,外贸“大进大出”的格局正逐渐改变,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经济增长已经逐步转向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这是我国经济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趋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要准确把握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发展动能明显减弱这一重大趋势的演化特征,不失时机地采取更为有力的举措。为此,我们需要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认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统筹安全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这使我们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面临着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甚至断裂的威胁。面对这一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才能促进各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动,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未来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的竞争。构建新发展格局只有牢牢抓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个关键,牢牢掌握住核心技术,建立起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畅通国内大循环,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牢牢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际国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近来,一些观点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存在着错误解读,认为国内大循环意味着中国要闭关锁国,与国际主动脱钩。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针对上述错误观点明确地予以回应:“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扩大内需与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当今世界正在变成一个日益密切的整体,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谁也不可能绝世而独立。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指出,世界历史是人类不断打破地域的限制和克服各种局限而获得完全解放的过程,是世界各民族互相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这深刻揭示了在世界历史背景下,任何国家过分强调本国的发展,打压其他国家的发展,拒绝从全人类的高度、各个民族共同发展的角度认识世界,拒绝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融合,不仅在理论上是短视的,在实践上也是错误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无论前途是晴是雨,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这既是经济规律使然,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即使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重挫全球经贸、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国扩大内需仍离不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与合作,用好国际市场、资源和规则,对于我国发展和改革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对外开放,更不意味着要挤压或放弃国际大循环。我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潜在的经济活力和发展余地、空间还非常大,通过释放国内经济和消费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我国将为世界各国贡献更多“中国机遇”,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更加强劲可持续地发展。
扩大内需对新时代的开放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虽然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从长远看,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因此,我们要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要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和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促进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和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次全新的对外开放,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发展。我们也只有依靠高水平开放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国内大循环对国际大循环的带动作用,进而真正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形势越困难,越要扩大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第一、国土面积第三的大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版图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有能力参与全球事务,中国也有责任推动世界发展和人类事业进步。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国家、民族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主动担负起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中国将以更负责的精神、更开放包容的胸襟、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将积极融入世界、参与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稳定作贡献,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博大的胸襟、自觉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担当精神。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
国内大循环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的系统工程,各地区要把经济发展放到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战略大局中进行谋划。我们既要发挥我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比较优势,又要组织协调好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互补、相互拉动,充分释放我国国内大市场的巨大潜力。
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带来的超大规模经济优势是我国在全球竞争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当前,我国国内供给、需求和制度机制建设对于构建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从供给层面看,我国已经建立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新”转变,我国各经济主体拥有基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政府主导下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赶超体系、大市场诱导下的商业创新体系为中国创新注入了自我创新的内生动力,各类专利申请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从需求层面看,一方面,我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这使得支撑和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空间广阔,构建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拥有充分的内需保障。从制度和机制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基本完成,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统一公平的全国大市场也在各类基础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营商环境的改善等举措的作用下开始出现,国民经济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基本实现了畅通,相对稳定、相对独立、富有效率、良性互动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这一发展优势,繁荣国内经济,用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要求各地区不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首先,各地区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多年来,区域间竞争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其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使得目前我国产品市场上不同程度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还存在不少障碍。因此,我们应加强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内的自由流动,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其次,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差别巨大,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客观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带动经济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调节和优化各地区发展态势,使大循环更加通畅高效。最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各个地区、各个产业之间协调分工和合作,推动贸易流通,畅通整个国民经济循环。
当前形势下,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加强改革的前瞻性研究,优先考虑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者分别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