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谋深致远 尽瘁为民

作者:杨琦明 来源:《新湘评论》2021年第3期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05日 05时54分49秒 编辑:陈家琦

1948年4月22日的延安《群众日报》,刊印了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深入绥德分区专署检查生产救灾工作后在一次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题目是《领导者应掌握主动》。细细读来,林伯渠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执着的为民情怀跃然纸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把握全局的领导者,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班开班式上所要求的那样“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林伯渠的讲话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谋在深处。在林伯渠看来,领导干部要掌握主动,必须立意高远,带着问题思考,带着感情谋划,带着责任决策。文章开篇便连发三问:“目前还有多少灾民?有多少救济粮已发到灾民手里?如果决定不再移民,怎样才能使灾民渡过春荒,进行春耕,以开展今年的生产运动?”根据有关资料,从1947年开始,陕甘宁边区出现灾荒,40万人衣食无着。为此,194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西北局通过了《关于救灾问题的决议》,要求“动员一切力量和灾害斗争”。林伯渠的“三问”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但是通过调查,他发现他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各地政府还只是笼统的估计,而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切合实际的材料”,而且在移民问题上出现了“不移走无饭吃,移走又荒了土地”的严峻现实。这就要求大家围绕这些问题想办法,进而“依据灾区具体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劳力,解决灾民吃粮、籽种等困难,完成春耕任务,打下粮食,缩短灾荒时间”。以问题为导向,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方向,少做与问题关联不大、不做与问题无关的无用功,这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阶级立场的体现,必须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谋划、办事情。

干在实处。林伯渠认为,“执行政策必须有一般号召,但如果只凭一般号召,认为发出命令、指示就解决了问题,不随时了解一个政策的发展情况,在运动中进行具体指导,就会产生官僚主义”。林伯渠看到,一些领导不深入实际,既不了解群众,也不向群众作了解,只感觉到自己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没有正确认识到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因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使政策成为实际,还须深入群众了解”。面对工作中的一些苗头性问题,林伯渠坚持及时纠偏,指出“生产救灾中,专署、县、区、乡各级政府担心救济粮分配完了不能再有,于是层层留积救济粮,不敢及时按照定数发给灾民,帮助灾民春耕。这是单纯救济忽视生产重要性的观点”。敢于纠偏、及时纠偏,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做到这一点,既需要理论勇气,也需要实践勇气,还需要有宽阔的胸怀。林伯渠在这一问题上的鲜明态度,既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修为和理论视野,又表达出他对正在不断走向胜利的革命队伍在正确的航线上不断前进的期盼和信心。

看在远处。长期主抓边区政府工作的林伯渠,在斗争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站高望远、深谋远虑,鼓励大家要学会由此及彼。“为使一般号召之后能有具体领导,必须就自己所辖区内,或以地区为重点,或以业务为重点,选择典型,深入研究,并经常具体指导其工作,详细了解这些典型中的情况及问题,取得经验,以指导其他类似地区或相同业务的工作。”典型引路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科学预见,“欲掌握主动,还须有预见,有分析。只有对运动发展有科学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本质,才能有预见,指出正确方向”。无疑,这也是确保决策不偏、航线不离的重要举措。林伯渠还告诫“以宽大的胸怀看到已经到来的光明,以谨慎的态度作好自己的工作”。这些激励人们脚踏实地、敢于担当、乐观向上的谆谆教诲,无论是当时还是当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激励、鞭策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常德市委党校)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