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
据《新唐书·卢承庆传》记载,唐太宗时期,卢承庆担任吏部考功员外郎,负责考核官员政绩。有一次,一个负责漕运的官员因为遭遇大风而丢失粮食,卢承庆于是给他评为“中下”,闻知结果后,这名官员神色自若,卢承庆看重他的气量,认为遭遇天灾,非人力所能挽救,又改评为“中中”,这名官员还是形色如常,淡然以对。卢承庆对他的反应十分赞赏,称赞他“宠辱不惊”,最终改评为“中上”,这便是成语“宠辱不惊”的由来。
宠辱不惊、泰然自若,是一门生活艺术、一种处世智慧,也是一种为政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青年干部,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不为一时议论所动,不为一时进退所惑。人生在世,难免有褒有贬,有毁有誉,有荣有辱,本不足为奇,如果凡事斤斤计较,势必进退失据。功名利禄如浮云,荣辱得失皆放下。荣华富贵时坦然面对,无权无势时淡然处之,若能如此清醒应对,便不难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至高境界。
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养生之道,他却总是指着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原来这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就会注定如同负重登山般举步维艰。只有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而古往今来的无数事例也充分证明,凡事有所成、业有所就者大多无不具有宠辱不惊这种难能可贵的品格。
自古仕途不平坦,起起落落、沉沉浮浮是家常便饭。清末小说家张春帆曾作《宦海》一书,将旧时代的官场比作“宦海”,称“宦海波涛,官场鬼域,出门荆棘,跬步崎岖”。面对旧时代官场的黑暗险恶,为官者必须有个好的心态,如果计较于一时的名利得失,那便难免心浮气躁,郁气难消。对新时代的干部而言固然没有“出没风波里”的惊涛恶浪,但也应当适应“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竞争常态,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于登攀的人固然可敬;而到了顶峰,不恋高位,急流勇退,能上能下,宠辱不惊的人,更难能可贵。
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仕途沉浮不定,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也是生活的常态。世间万象,荆棘丛生,挫折失败时常出现,遭遇困境、失意彷徨也在所难免,不可能事事尽如己意。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无论谁都会遭遇高潮低潮、得意失意、鼎盛衰落,如果一旦遇上艰难困苦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那就永远不会有机会东山再起。而当一个人处于人生和事业的顶峰,不知收敛、肆意妄为,狂傲自大、忘乎所以,那距离每况愈下、穷途末路其实已经不远了。正所谓“盛极必衰”,当繁华落尽,又有几人记得彼时的绚丽灿烂?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人生就应该这样,不为成功而自傲,不为失败而消沉,不以一时的成败得失而或喜或悲,无论是面对成功的光环,还是失败的阴影,都能以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的态度从容面对,则将“无往而不胜也”。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