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为我们指引宽阔道路——金米村:发展步入新境界
鼓舞
——回访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过的两个村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调研。期间,专程前往金米村和蒋家坪村考察脱贫攻坚。
近期,《当代陕西》回访这两个村。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但两个村的村容村貌、产业基础、群众生活有了巨大变化。追寻这种变化的源泉,村民们给出了答案: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是人们为新生活奋斗的强大动力。
4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在茶园考察脱贫攻坚情况。新华社记者燕雁摄
总书记为我们指引宽阔道路
——金米村:发展步入新境界
“小木耳,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让人们走上更宽、更广、更快的小康之路。
记者 梁芝芳 秦凯风
陈庆海没有想到,自己种的木耳会以这样的方式走出山村——在网络直播间,开播十多分钟就成交40单,卖了2000多元。这是他第一次坐进金米村电商直播间。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0日,习近平在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向村民们挥手致意。谢环驰 摄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陈庆海的家乡——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号召村民依托木耳产业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还为这里的木耳“带货”,2000万网友通过直播,买光柞水县24吨木耳。
这给村民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村播”。陈庆海就是最早一拨农民主播。
几年前,陈庆海一家还住在山上漏风漏雨的土屋里。这两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自己掏1万元,就搬进了黄金移民小区三室两厅的大房子,还靠着种木耳脱了贫,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过当初,包村干部吴正超劝在矿上打工的陈庆海回村种木耳时,陈庆海老大不情愿:“我以前也在坡上种过椴木木耳,20来个树棒棒只产一斤耳,白搭功夫。”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小木耳”已然成为金米村乃至柞水县脱贫的现代化“大产业”:在人均不足6分地的金米村,2020年种植木耳300万袋,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
新途径
位于秦岭腹地的柞水县,因柞树多而得名。柞树,别名耳树,是生长黑木耳的极佳树种。
柞水的木耳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明朝《陕西通志》中记载:“万山丛树多,土人伐生木耳。近耳收买成包,水陆运至襄汉,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
柞水木耳“价倍川耳”,靠的是自身“硬实力”:个大肉厚,口味鲜美,营养丰富。早在2010年,农业部就对“柞水黑木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小岭镇属保护范围划定的十镇六乡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种木耳却不挣钱。“过去技术手段落后,一家一户小打小闹,成不了规模。”小岭镇党委书记安怡一语道破。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柞水县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金米村便是柞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之一。
借着这股东风,村上开出脱贫“药方”:成立金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变集体“抱团”发展,山坡上的椴木点种、袋料地栽变成了省地又节水的大棚栽培。
生产、管理、销售有了统一指导,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柞树上的小木耳变成现代化的菌包棒,住进智能化大棚。大棚旁,是全国第一家单项产业数据中心——柞水木耳大数据中心。
2019年,吴正超再次找到陈庆海,细讲“借袋还耳”的政策:“免费借你菌棒、给技术、包销路,半年就能挣万把块。”见陈庆海有点动心,吴正超乘胜追击:“还不耽误顾家、管娃上学。”
于是陈庆海回村,一下子种了5万袋木耳。吴正超没诓他,当年就赚了两万多元。去年价格好,又翻了一番。
手里有了余钱,陈庆海跟人合伙开起门店卖木耳。除去本钱,赚了近十万元。
这笔钱,陈庆海买了辆越野车。“现在用车的地方多,上周刚给西安送了一趟2000元的货。”他想着,等疫情过去,把媳妇和娃也拉出去转转。
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米村考察时讲:“电商,在农副产品的推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为的。”
头脑灵活的村民,开始琢磨怎样搞电商。
陈庆海一边在微信朋友圈卖木耳,一边学着用手机拍摄与木耳有关的短视频,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吸粉”,还联手网红主播李旭瑛上过几次直播。
第一次上直播,陈庆海紧张得直冒汗,眼睛都不知看哪里。几次下来,他逐渐摸出点门道:“就是对着镜头跟网友聊天,讲讲我们柞水木耳的生长环境、营养价值、品类、价格,现场还直播过炒菜。”
30元一斤的木耳,经过挑拣包装,在直播间能卖60元。不过,对质量要求也高,6000斤干耳只能拣出4000斤。
他还参加了县上组织的电商培训班,学到不少“干货”:直播怎么开、视频怎么剪、如何办理网店的认证审核等。
陈庆海在抖音上关注了不少农民主播。他发现,与光鲜的网红主播不同,农民主播往往“土得掉渣”——有时在田间地头,有时在农家小院,没美颜滤镜,一口地道乡音……越“村”人气越旺。
“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农民手中缺的不是好产品,而是好渠道。”安怡表示,“要想让‘村播’走得更远,产品的质量是生命线。直播看上去很热闹,其实背后是政府对农产品的质量背书、供应链的整合,甚至是区域性品牌的打造,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新生活
午饭时间,炉火正旺。魏永波忙着在后厨掌勺,三耳汤、干煸耳丝、木耳蛋饺……“木耳大厨房”,顾名思义,主打的就是木耳。
肖青松忙前忙后招呼客人。回村不过两三年,肖青松脱了贫、挣了钱,还跟开了五家饭店的魏永波合伙,贷款20万元,租下村民周保林家两层楼,开办了全村最大的农家乐。
恰好赶上国庆节开张,顾客盈门。几天下来,肖青松累得直不起腰,赶紧又雇了个人。肖青松把二楼全部装修成包间,一楼前厅见缝插针摆满桌椅,一次可容纳百余人。
“就这样,有时还不够坐!”肖青松说,最多的时候村里一天来了60多辆旅游大巴。按照眼下的营业额,一年赚20万元不成问题。
金米村木耳大棚
作为木耳产业最早一批受益者,去年,肖青松主动让出一个棚。原因是,当初没人敢包的木耳大棚如今成了抢手货,一棚难求。“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来,给咱上了一课。以前只忙乎自家挣钱,不操心集体的事,以后咱也想为乡亲们做些事。”
他盼着习近平总书记能再来金米村,“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请习近平总书记吃一顿地道的木耳宴!”
尝到了甜头,大伙认准这是条好路子,村里一股脑冒出四五家农家乐。
可搞旅游,终究是新鲜事,真做起来,烦恼也不少。
论空间规模,金米村地域不大;论旅游产品,金米村也相对单一。游客慕名而来,不大会儿就逛完了,顶多拍个照、买几斤木耳,往往饭都不吃就走。
“服务水平、硬件都成问题,接待能力有限。”驻村第一书记赖胜涛坦言,村上目前还满足不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游客越来越多,但能留下来的少,村民挣不到钱。”
好在,群众信心十足。赖胜涛称,得益于此,乡村游项目得以紧锣密鼓推进。
申报创建国家3A级旅游区,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打造莲花池、河道休闲长廊等景观,将林果采摘园、木耳采摘体验园、电商扶贫体验基地连点成线。
“打造景观留住游客的同时,我们也规范管理,让客人有一个更好的旅游体验。”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是个“85后”,大学毕业后回乡创办农业公司,带着乡亲们一起搞过肉鸡养殖、种过香菇。他主意多、人活络,总能最先嗅到商机,村里开办农家乐就是他起的头。
村上专门请来县农家乐管委会技术骨干周友斌给大伙上课,从目前的旅游环境到农家乐经营管理、搞好旅游服务,肖青松们学到了一整套生意经。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点赞,我们可不能丢总书记的脸!”村民达成共识:吃饭不拉客、不宰客,卖土特产不能漫天要价、以次充好。
同时,金米村与陕西林业集团、陕西有色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依托陕西银矿废弃矿山资源,进行矿山遗址公园开发。
“引进的不只是企业,更多的是发展思路。”赖胜涛说,村上一系列动作,让群众看到了发展希望,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早些年,金米村人纷纷外出讨生活。前一阵摸底,外出务工的劳力已有三成返乡。过去,年轻人回村是“没出息”,现在大伙发现,回村也能有“大出息”。
跟往年一样,去年一过完年,王晗就到山西矿上打工。不料,隔离结束干了十来天,矿山停工,只好回村。
他原本想着在镇上再找份工,看到村里发展旅游的大好势头,改了主意:贷款12万元开办金米农家饭庄,生意红火。爱唱歌的他还在抖音上“引流”:“如果你也爱着我,就到金米来看我……”自己改编的歌词朗朗上口,很快便吸引了一群粉丝。
王晗决定,这回彻底不走了,就在家乡创业。他和媳妇商量,再贷些款,二楼加盖一层做民宿。这事,一家人都赞成。
村子变美了、机会增多了,谁舍得离开?
新奋斗
时值冬日,秦岭深处天寒地冻,恨不得把脚下的炭盆抱在怀里。
木耳已经收获入仓,往年习惯猫冬的村民们依然在忙碌:线下的木耳专营店、线上的网络直播间生意火爆;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即将落成;山坡下,新建的76个木耳大棚正拔地而起;村道旁,几处改造升级的民宿雏形显现。
村民采摘木耳
几辆旅游大巴停在了广场上,村子立刻热闹起来,有摆摊的,有吆喝着卖土特产的,还有推着小推车卖小吃的。
如今的金米人,精气神大不一样。每个人都活泛起来了,都主动干活、积极找门路。
“沾习近平总书记的光,我们自家种的白菜、山里的野菜都卖钱了!”陈长芝的摊位上摆着几袋子玉米面、黄豆、小米以及板栗、核桃。以她的经验,城里人来了都爱买点杂粮,不过最好卖的还是“山货”。秋季洋火姜下来,五元一斤,游客抢着买。山上挖的野山药,十元一斤,她卖了3000多元。
挣了钱,在西安上班的大儿子还带了女朋友回村,去了陈长芝一块“心病”。
沾光的,不止陈长芝一家。
66岁的潘义安前些年一直在外务工,可随着年纪增大,打工没人要,上了60岁只得回村。所幸他年轻时学过木匠手艺,做过几年八仙桌,便捡起了木匠活。
在商洛农村,家家必备一张八仙桌。只是近些年住楼房的人多了,打家具的越来越少。一套八仙桌椅2000元,潘义安一年到头顶多只卖四五套。进了腊月,老两口就得拉着打好的家具去曹坪镇、凤镇的集市上卖。
如今村上人气旺了,潘义安的生意也跟着旺起来。去年下半年,光八仙桌椅就订出去了6套。他还根据游客的需求,打了一些方便带走的板凳、菜板、儿童桌椅等小家具,收入2万余元。
往后的路,赖胜涛也替他谋划好了:“将来开个木工作坊,既发扬传统的木艺文化,也能让腰包再鼓一点。”
改变的不仅是村子的面貌,更重要的是全村493户1740名群众的精神面貌。
驻村三年,村子的点滴变化赖胜涛都看在眼里。随着政策扶持加大,增收门路拓宽,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不仅笑声多了、歌声甜了、精神爽了,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脑子更活了、胆识更高了、心气更足了。
68岁的卢传财家门口,“光荣之家”的牌子擦得锃亮。去年5月,青海当兵时的老团长带着几名老战友专程来了趟金米村——这是44年以来,卢传财第一次参加战友大聚会。身在“主场”,他早早备好苞谷酒,带着老伙计们满山满村转了一大圈,临走,还给每人带了几斤自家产的木耳。
“以前说起金米村,没几个人知道,现在没几个人不知道。”卢传财一激动,高耸的颧骨上泛起一层红晕。
“这就是品牌效应!”赖胜涛笑道。
赖胜涛清楚,不管是卖产品,还是搞旅游,都离不开品牌。
据他介绍,村上最近加快推动“金米村”木耳品牌市场化进程,成立种植专班,建立专业营销团队,搭建线上线下和机构营销渠道,努力实现木耳产业商品化。
要说品牌建设的成果,看看电商平台上的买家留言就知道了:“买木耳就买金米村的。”
延伸产业链条,木耳生出了一大堆“子孙”:木耳粉、木耳茶、木耳锅巴、代餐粉、益生菌、木耳饮料……农民种出多少木耳,都能消化得掉。而且,通过深加工,身价倍涨。
尽管村庄人气旺了,村民腰包鼓了,但不能歇脚。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犹在耳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我们打算以木耳产业为基础,打造陕南农副产品交易基地。”赖胜涛介绍,下一步,金米村将以木耳产业强村、乡村旅游活村、林下经济富民。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