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先辈精神 绽放女性光彩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湖南妇女继承先辈精神,自立自强,拼搏奋斗,无论在事业还是家庭上,都成为当之无愧的“半边天”,焕发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新女性的蓬勃活力,彰显了宝贵的时代价值。
陈淑和:培养劳模的“三八红旗手”
1963年,在一家信用社做会计的陈淑和被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三个月后,她成为华容县注滋口镇书院村党支部书记,负责村里的大小事宜。“当时,我们村是一个旱田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棉花。”华容当时是一个种棉大县,但她刚上任的时候,村里的棉花亩产才刚过30斤。
为了能够提高棉花的产量,陈淑和不仅问遍了村里有经验的农民,还跑到县里去借阅相关农业书籍,“我们决定更换棉花种子。”陈淑和带领两位村民,坐了一天的船到江西省九江市购买种子,“一亩田一斤种子,村子里有5000多亩棉花地,但我们人少,只背回了几百斤种子。”
当年书院村换了种子的棉花地亩产达到70斤。尝到了优质种子带来的好处,1966年,陈淑和在相邻湖北省的一个村租了一块地,让村子里两位种棉经验丰富的村民去培育优良种子。在陈淑和的努力下,1973年,书院村的棉花亩产达到100斤,1975年达到140斤左右。陈淑和和村民们取得的这个成绩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工作业绩突出,1979年,陈淑和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990年,陈淑和到新洲乡新强村驻点,住在农民孙菊良家里。孙菊良家里有50亩棉花地,当时已经是县里闻名的植棉模范和劳动模范。陈淑和像“找到了知己一般”,不仅将自己多年的植棉经验和孙菊良分享,还跑到县图书馆为孙菊良借来农业书籍。经过两人的探索研究,孙菊良家的棉花亩产达到500斤。1995年,孙菊良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8年被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超英:舍小家为大家
陈超英生前是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土木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2011年6月13日,在慰问职工家属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因公殉职,年仅53岁。2011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追授陈超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陈超英长期主管组织人事工作,两个亲妹妹失业10多年,几个侄儿大学毕业到外地打工,但她没有给任何亲人在单位安排过工作。她是公司工程分包与材料设备招投标监督小组组长,但从未为任何亲朋介绍工程业务、联系材料供应,曾经数次婉言拒绝了老同学提出的分包工程要求。
在工作中,陈超英不计较个人得失,出差或办公事刷自己的卡,用了多少钱,自己也记不清,经常是被银行提醒才知道。她的同事张金玉说,有一次她和陈超英在外地开会,为了省钱,陈超英住在68元一晚的小旅馆里。按公司的用车补贴制度,她可以得到补贴,但她谢绝了三年的车补12.6万元,最终一分钱也没有拿。
陈超英去世后,在清理她办公室时,她丈夫找到了18张收条和借据。其中,有6张收条是同一个人写的。从2003年到2008年,一位职工遗属因为生活困难,每年都找陈超英要一次生活困难补助费,从她个人手里先后“借”走1.7万多元。像这类职工遗属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困难救助,已经超出公司的救助政策范围。当他们找到公司,陈超英总是自己掏腰包,要钱给钱,要物给物。2006年去世的职工李红星的家人生活困难,他家2300多元的天然气管道初装费就是陈超英出的。李红星的遗孀梁爱桃直到病逝,都以为是公司帮她装的天然气,一直跟人念叨公司的好。
在同事们的记忆中,陈超英资助别人,没打条子的比打了条子的要多得多。陈超英拿出一笔钱作为基金帮助21名失学儿童,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陈妈妈”;她带头捐款4000元,带领党员为一名农民工翻修危房;拿出给爱人治病的5000元给职工垫付住院费……丈夫在陈超英去世后才知道,妻子这几年年薪已经有二三十万了,但是她走后,家中的存款只有1.5万元。
谭兰霞: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谭兰霞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高二时,曾因父亲去世而和姐姐一起辍学,班主任王剑波老师一边劝姐妹俩回学校,一边找学校领导减免她们的学杂费,帮助她们重返校园。
“王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从此我就立志做一名老师。”毕业后谭兰霞得知家乡缺老师,立马放弃广东省韶关市区的优越工作,回到宜章县天塘镇明德小学任教。天塘镇离宜章县城53公里,交通不便,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孩子多。谭兰霞感同身受,暗下决心要让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011年2月,寒假结束,宜章县天塘乡小学六年级59班的学生们回校报到,班主任谭兰霞点完名,发现班长范林锦没来。带着疑问,谭兰霞来到范林锦的家中进行家访,这才知道范林锦家的困难:范林锦的父母为重组家庭,父亲范德超在林场帮人砍树赚取微薄酬劳,很少有时间回家;母亲叶志凤2002年开始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范林锦与妹妹每周一早上帮妈妈洗漱、擦身,做好三天的饭菜放在她床前,星期三放学后赶回家照料母亲,做好两天的饭菜再回学校上课。随着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范林锦有了辍学回家照顾母亲的想法。为了让范林锦重回校园安心学习,谭兰霞不仅数次带叶志凤到医院求医,还将范林锦兄妹接到自己身边悉心照顾。
范林锦的同学张慧,父亲去世后,母亲患了精神病,张慧的弟弟妹妹面临被送养,张慧也不肯来上学。面对无助的孩子们,谭兰霞当即决定:“我做你们的妈妈,我保证保护好你们,一个都不少。”于是,谭兰霞收养了这三个孩子,视如己出。
谭兰霞多年来资助过很多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她把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常带回家里照顾。最多的时候,谭兰霞家里住了14个学生,有5个学生在她家里住了3年。
“我想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得到孩子们的喜欢,得到学校、家长、社会的认可,做孩子幸福的引路人和守护者。”秉持着这朴素而真诚的信念,谭兰霞先后创建了“一个都不能少”爱心助学会和“谭兰霞工作室”,资助贫困学生。她还潜心钻研“互联网+”的乡村教学新模式,在贫困地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被大家称为最可爱的“网络妈妈”。
李立华:工作生活都是模范
1972年参加工作的李立华,从普通营业员干起,一直干到湘阴县百货公司经理,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她都兢兢业业。1990年3月,李立华被全省商业系统评为“芙蓉花”先进个人。1993年,湘阴县商业公司正式改制,李立华放弃组织的工作安排,与丈夫摆摊设点,自主创业。凭着吃苦耐劳的干劲和诚信经营的理念,1998年,她创办了湖南鸿达建筑有限公司。在李立华的带领下,公司成长为国家一级建筑企业,李立华在2014年荣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
事业上,李立华是位女能人;生活中,她是位好妻子好母亲。即使工作再忙再累,晚上回家都要打开孩子的书包,看看他们的作业,稍有闲暇,就辅导他们学习,跟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她教育小孩,从不恶语,更无打骂,总是和风细雨、言传身教。
照顾老人她更是无微不至,公公、婆婆在世时一直跟随李立华居住,衣食住行安排得井井有条。她平时总是细心观察老人缺什么、喜欢什么,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逢年过节、老人过生日,她都会和丈夫一起去为他们精心选购礼物。每次出差,她都会给公婆带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及衣物。婆婆患病卧床10年都是李立华夫妇照料。
李立华小时候家庭条件差,家里姊妹多,她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管是担任国营企业领导,还是自己经营公司,她从不铺张浪费,而是选择回馈社会。从白手起家创业至今,李立华累计捐款1000多万元,用于扶贫帮困、抗洪救灾、敬老爱幼、关爱贫困学子和支援家乡建设等。在她的影响下,李立华一家人都热心公益,经常与她一同参加爱心活动。2017年3月李立华一家获评湖南省文明家庭。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