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天
——神舟遨游承载中国飞天梦想 自主创新再攀世界科技高峰
2013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通话时说:“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同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和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神舟,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凝结着中国航天人的多少梦想,多少付出。正是由于有伟大的梦想和艰辛的付出,使后起的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992年,60岁的王永志的体重是75公斤。11年后,到了2003年,这个身高1米85的大个子,只剩下了63公斤。与11年前相比,他整整消瘦了12公斤。而此时,他已经年逾古稀。
这11年里,他专心致志地干着一件事:怎样把中国人送上太空。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可谓夙兴夜寐。
王永志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愿望,就是让自己设计的导弹可以发射到世界任何一个需要的角落;第二个愿望,就是把中国的卫星送入太空中任何一条需要的轨道;第三个愿望,就是把中国人送上太空。
1977年,王永志当上了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牵头设计出了一系列远程导弹,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愿望。
1986年12月,王永志出任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率领团队搞出了大推力“长二捆”火箭,实现了人生的第二个愿望。
从1992年到2003年的11年里,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专注于一件事,那是他的第三个愿望:把中国人送上太空。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地球轨道,这是人类第一次实现遨游太空的梦想。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搭乘“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他的一小步,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一大步。
1988年阿姆斯特朗访问中国,他应邀做报告时说:“人类最早梦想登月的是谁?是一位美丽的中国姑娘。人类最先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个美国人。这位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这个美国人就是我。”
嫦娥奔月是中国远古的神话。中国人真正要把这几千年的幻想变成现实,去揭开宇宙奥秘,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给拟建的飞船起了寓意深远的名字“曙光”。
经过一番努力后发现,无论是在研制队伍和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和工业基础方面,当时都不具备上马载人航天工程的条件。“714工程”搁置起来。
“曙光”消失了,朝阳却升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空间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为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航天的一个历史性时刻——1992年9月21日,终于来到了。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审议《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
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汇报了实施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的意见,王永志汇报了载人航天可行性论证的结果及权威专家们的意见,回答了中央领导提出的有关问题。当时江泽民拿着中央专委纪要,一一点到签字人的名字说:“你们几位都签字了。”李鹏接着说:“对历史负责,都签字了,迟浩田总长在国外待签。”杨尚昆说:“这个名单是个光荣榜。”江泽民还说,建议静悄悄地、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发展我们自己的载人航天。
被称作“921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摆在中国航天专家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的飞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按照苏联、美国已经走过的路再从头走一遍,还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越赶超?
经过反复论证,专家们统一了认识,那就是要力争一步到位,直接瞄准俄罗斯“联盟-TM号”宇宙飞船,这是世界上经过两次改进的第三代飞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飞船。中国的飞船一上天,就要力争与“联盟-TM号”比翼齐飞,不相上下。
载人航天工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涉及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密集,许多技术难题需要白手起家。全国10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数十万工作人员参与了研制建设任务。
科学家们试着造出了火箭上的故障检测和逃逸系统,因为心里没底,想让某航天大国的专家给评审一下。结果,对方开出了评审签字费1000万美元的天价。
这就是国际航天技术领域的残酷现实,你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一些关键环节的技术,更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一切只能依靠自己。
“921工程”开始时,59岁的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他是参加过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卫星研制工作的航天专家。
当时组织上让戚发轫拉队伍,他开始不是很愿意。这年他已经59岁了,马上就到退休年龄,再接这么个重任,有点为难。关键是,他太知道搞航天的辛苦。那个时候,正是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候,他所在的研究院的一些中年骨干走了不少,剩下的,要不就是50多岁临近退休的,要不就是20多岁30岁没有多少技术和经验积累的。但是他推了几次,都没有推掉。
没有推掉,就得迎难而上。
戚发轫组建了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团队,作为总设计师,他既不能给大家长工资,也不能给大家发奖金,怎么来统领这个队伍呢?
靠的就是自己的人格魅力。团队成员在戚总的人格感召下,不计名利,勇攀高峰,克服了无数困难。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第一次飞行。
随后,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也相继成功发射。
四次无人飞船发射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12月19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列入了2003年度工作要点。
2003年9月的一天,从降落在酒泉机场的专机中走出了多名军人。他们并非普通的军官,而是中国第一批身负重任的太空使者。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秘密培训自己的宇航员了。几代人过去了,这些人的前辈们没有一个人等到今天的幸运。而这些等到今天的幸运者中,也只有一个人将被选中担当第一名登天的使者。
最终的幸运者是谁呢?这个谜底,一直到2003年10月14日夜里才最终揭晓,38岁的杨利伟接到了通知。
神舟五号发射时间定在10月15日,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千头万绪,酒泉基地一片忙碌的气氛,就连前来采访的记者也在兴奋中夹杂着一些紧张。但一位记者却意外地发现,10月13日凌晨,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却一脸轻松地在观看电视直播的女足世界杯决赛。
看到这个场景,记者有些吃惊,这么大的任务面前,还有这样悠闲的心态?他问王总设计师,你对飞船放心吗?真的没有问题了吗?王永志充满自信地回答,我是放心的,不出问题是符合规律的。
心态轻松、充满自信的还有杨利伟。
尽管多年的期待变成了现实,尽管离飞船发射只有几个小时了,他却保持了难得的平静,回到自己的房间,踏踏实实睡了个好觉。
10月15日早晨5时20分,酒泉航天员公寓问天阁里,一个规模不大、规格却极高的出征仪式正在举行。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对在场的指挥员和工作人员说:“神舟五号马上就要发射了,这是你们盼望已久的庄严时刻,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庄严时刻。一会儿,杨利伟同志就要作为我国第一个探索太空的勇士出征,就要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相信你一定会沉着冷静,坚毅果敢,圆满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我们等待着你胜利归来。”
出征仪式结束后,杨利伟出发前往发射场,中间还回头看了看送行的人们。
进入飞船,当听到指挥员发出倒计时口令时,杨利伟没有做多余的动作,而是轻轻地举起了右手,敬了一个军礼,他知道,此刻,祖国和人民就在他的面前。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搭载着神舟五号,飞向了太空。
590秒后,坐在太空椅上的杨利伟感觉身体好像要飞起来,他知道,这是自己脱离了地球引力后产生的失重反应。从这一刻起,浩瀚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21小时23分后,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返回。
这是人类的第241次太空飞行。它属于中国。
这一刻,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1年零25天,距神舟一号无人实验飞船发射3年零329天。
随后,中国又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发射。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神舟六号“多人多天”,到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无人空间交会对接,再到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载人交会对接、神舟十号在轨飞行15天、开展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应用性飞行并完成太空授课,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步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载人航天事业前进过程中,面对的是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为此,中央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强调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一个全新的航天器,是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又一个重大成果。
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太空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中国航天人就这样在太空中一次次刻下中国坐标,一回回托举中国高度,一遍遍见证中国创造。
航天事业有其特殊性,国外封锁我们,主要靠自己,还得保密,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队伍很年轻,待遇比国外同行低,比国内很多行业低,靠什么支撑?靠的是对事业的信念,靠精神的力量。党中央把载人航天精神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是对航天人最大的认可。
一代代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默默耕耘在长期不为人知的工作岗位,奉献青春年华,奉献聪明才智,奉献心血汗水,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
就在千年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不少人也提出了“航天同我们有什么关系”的疑问。甚至还有人误认为“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花架子”“浪费钱”。其实,大一点说,航天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粗略估计,载人航天20年,1992—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出390亿元,催生的产业空间高达4000亿元。小一点说,我们正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享受着航天科技带来的便利。像办公室、宾馆和家庭厨房的烟雾报警器,保暖内衣,脱水蔬菜等等,都是最初为载人航天研究出的成果。再举一个大家常用的东西,我们的北斗卫星,现在已经在民用领域大显身手。
2012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了区域组网,正式启动区域服务。提起北斗卫星,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军事价值,这当然是没有疑问的,它在我们国家的国防安全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它离我们的生活也很近。汶川地震时,震区通信设施遭到摧毁,最早进入的救援队伍全靠了北斗卫星提供信号保持联络。现在用途更广泛了,像汽车的导航仪、自动播种收割的拖拉机、防止老人小孩走失的带定位功能的鞋子、定位摄影的小型飞行器等等。
在甘肃皋兰,有大片低洼盐碱地,过去种什么都没有多大收成。2008年春天,一个卖蔬菜种子的推销商,给他们推荐了一种叫“航椒5号”的辣椒种子。
航椒5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控股的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太空诱变技术培育出来的,特别适合干旱少雨地区。
推销商磨破了嘴皮,农民们仍有些将信将疑,他们买了158袋“航椒5号”种子,先播下地试试看。
到了4月,经销商心慌意乱地给神舟绿鹏公司打了个电话。电话里说,辣椒苗发黄了,要他们赶紧派技术员来。公司派了专家赶去了解,发现皋兰这个地方降水太少,土壤盐度太高,可能超过了“航椒5号”的承受度,就把没种的种子全部回收,已经下种的,也按原价给予了赔偿。
但是,有5户农民,坚持不退货不索赔,就是想试一试这个“航椒5号”到底怎么样,有风险,他们表示自己承担。
到了7月,这5户农民的坚持得到了回报,他们的辣椒,长势明显超过了其他品种。
到了秋天,一算账,那些没有坚持的农户懊恼不已,种一亩“航椒5号”,产量超过5000公斤,产值超过了1万元,比别的品种高了差不多一倍。
航天育种工程研究,就是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和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培养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抗逆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对于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中国来说,航天育种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7周年前夕,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精神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完成交接仪式,将长期出借给湖南,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出。这是对敢于筑梦并为之奋斗终身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最好告慰。让我们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长期在湖南展出为激励,大力弘扬伟大梦想精神和中国航天精神。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