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与毛泽东初心启航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漫步在湖南第一师范校园内,和着喃喃的春风细语,仿佛听到了一百多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学子在唱着校歌,冲进“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风雨中,迈向谋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漫漫征程。
第一师范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讲学的长沙城南书院,于1903年更名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改名为湖南第一师范。1914年春到1918年秋,毛泽东曾于这里求学。也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形成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第一师范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与当时长沙其他建筑相比,十分新潮,至今都毫不过时。更令人向往的是这所学校推行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
时势造英雄。在这所思想进步的学校里,还有一群思想活跃、追求真理的师生。从日本、英国留学归来的杨昌济、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徐特立、被封建遗老视为中国传统礼教叛逆的方维夏、主张推行教育改革的黎锦熙……他们学识渊博,为人公正,品德高尚,引领着社会新风尚。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与此同时,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等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闻名考入该校,这群新青年在这所新学校,铸就了与传统文化熏陶完全不同的信仰与品格,立志同心同德干一番新事业。
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国人积弊太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在第一师范,毛泽东学习了许多外国历史和地理知识,他第一次了解到美国这个国家,特别是对华盛顿八年苦战建立美国的事迹印象深刻。他还读了一本名为《世界英杰传》的书,了解到拿破仑、叶卡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林肯等人物的事迹,促使他开始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思考问题。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毛泽东的眼界和格局更加开阔。
1915年初,日本提出企图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5月,袁世凯政府同意接受。消息传出,毛泽东义愤填膺,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9月,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强调了结交的朋友,一定要“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那时候的毛泽东,关注点全在救国救民和拯救民族危亡之上,他在回顾这段岁月时表示:“我的朋友和我只愿意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致信萧子昇,谈论湖南问题和国际局势,提出要认真对待日本的侵略野心,“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而21年前年仅24岁的毛泽东能言中此事,与他心系民族、忧国爱民的拳拳之心和深刻的洞察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拯救中华民族?深受杨昌济等老师影响,毛泽东开始将哲学、伦理学与改造国家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提出“伦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他一心扎入救世济民的“真理探寻”之中,大量阅读各类著作,对照纷繁世事,认为当时的所谓“贤者达人”给社会开出的“药方”都是“枝微末节”,没有说到根本之处。毛泽东试图通过改造和普及哲学、伦理学来变换国人的思想,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17年8月23日,他写信给黎锦熙说:“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乎?”,并要下决心“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虽然,毛泽东这时的思想并没有成熟,“自揣固未尝立志,对于宇宙,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然未定”,但他仍然在“改造社会、匡济民族危亡”的道路上苦苦探索,谋求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思想逐渐形成,目标日益清晰。
在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毛泽东因提倡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被同学们起了一个外号,叫“毛奇”。1917年10月,为了改善工人文化水平低的状况,毛泽东在教师方维夏的支持下,用白话文写了一则《夜学招生广告》,希望工人们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然而,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只有9个工人来报名。但是毛泽东没有灰心,他和同学们带着印好的广告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分发宣传,受到工人们的欢迎,很快就有100多人报名。从这件事中,毛泽东最初体会到“做下层群众工作,非得周密细致不可”。从这些具体工作中,毛泽东为人民谋得幸福生活的愿望更强烈了,也开始探索能够取得成功的途径。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虽然手无寸铁,难以用实际行动改变社会现状,但他时刻准备着为百姓办实事谋利益。1917年11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阀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向北退,长沙市民眼看遭遇“兵乱”,十分惊慌。第一师范处于南郊,是溃军必经之地,时任学校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议,组织学生志愿军布防学校附近山头,防止一些零散溃兵经过校门时轻易闯入。11月18日,一支三千人的溃军在第一师范以南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联络警察分所,利用他们的真枪射击,志愿军放鞭炮助威,高喊“缴枪没事!”溃军不知虚实,惊慌失措,纷纷缴械投降。随后,毛泽东以一师学友会的名义,组织妇孺救济会,援救因战乱遭受困难的市民。事后,全校师生评价毛泽东“浑身是胆”,周围群众更是称赞他有菩萨心肠。
心系民族危亡和百姓幸福的毛泽东,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有着“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的进步青年,他们致力“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并且在讨论中逐步得出一个结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1917年的冬天,毛泽东、蔡和森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许多进步青年的积极响应。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诞生。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1950年毛泽东亲自写下这句校训,并且称第一师范“是一个可资纪念的学校”。1963年,湖南第一师范青年毛泽东纪念馆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上千万人次,目前已成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网红打卡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恰同学少年》《建党伟业》《风华正茂》《湘江北去》等一系列红色影视作品陆续在此取景拍摄,生动展现青年毛泽东的不懈奋斗和光辉业绩,在广大青年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