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火种终成燎原之势
湘之颂 · 我敬仰的共产党员征文
绵柔的雨幕缓缓收起,阳光透过渐次摊薄的云层洒落下来,把柏油马路映照得锃亮如镜。梅溪湖畔,点点红梅掩映在纵横交错的枝丫间,娇俏中隐着傲气与倔强。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我踏着晨露,走进紧邻湖边的天顶街道清水社区,去聆听一个近百年前关于蛰伏的故事。
社区政务大厅南侧,“古塘湾支部党史陈列厅”赫然在目,我肃穆而入。黑白光影交织成时光隧道,引我回到那段战火频仍、山河破碎的岁月。
1925年深秋,安源煤矿工人易子义回到位于长沙河西古塘湾的家中,不为探亲也不为访友,而是肩负重要使命——他还有一个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个多月前,他作为工人代表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然后遵照党组织的委托回到长沙开展农民运动。
古塘湾是清水社区的旧称,彼时,梅溪湖之名尚无从说起,梅子滩是它沿用经年的名字。“梅子滩、梅子滩,不是水来便是淹,有女莫嫁梅子滩。”从这句民谣,可以窥见它辛酸艰难的过往,也意味着在这一带居住者大多是贫苦人家。
易子义一边访贫问苦,一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叶魁、杨南轩、杨东泽、龚杰等进步青年逐渐聚拢到一起,先后加入党组织。当年年底,中共古塘湾党支部的旗帜在湘江西岸猎猎飘扬,易子义为第一任书记。如果说,四年前嘉兴南湖红船上诞生了一个民族的新生和希望,那么,古塘湾党支部的成立,则是长沙河西燃起的第一颗革命火种。哪怕迫于形势,它只能蛰伏前行。
蛰伏是为了更好地站起。1926年1月第一个秘密农会成立,半年后发展为农民基层政权组织。此后,麓山镇区委会和谷山、五里堆、洋湖、渔湾市等20多个党支部相继成立,党员人数增加到200余人,党的基层组织几乎遍布河西全境各个乡的地方政权、农民协会、妇联等组织。“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长沙,古塘湾支部遭到破坏,易子义随毛泽东同志参加秋收起义,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他是再一次以蛰伏的姿态奔赴更光荣的使命还是已经融入祖国的山河?不得而知,但古塘湾支部依然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天空中闪烁着顽强光芒。
杨东泽、杨海清先后挑起第二任、第三任支部书记的重担,带领着一批又一批心怀信仰的共产党人在腥风血雨中坚持斗争。他们顶着随时被捕的巨大风险,建立地下交通站,开办地下党校,组织定期学习、研究工作;他们巧妙绕过敌人的视线,在街头巷尾贴标语、发传单,激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他们乔装身份深入敌后,传送情报,千方百计营救身陷囹圄的同志……流血牺牲在所难免,星火燎原势不可挡——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河西党组织已建立3个区、54个支部,发展有1000多名党员。
岁月如梭,时光如流。如今,那个偏于一隅的村庄已跃升长沙都市副中心和“会客厅”,中国结步行桥、大剧院、音乐喷泉吸引着众多游客。回望一路风雨兼程,2007年之前,默默无闻,2011年创新科技研发中心、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梅溪湖国际CBD同步推进,2020年“超级中轴线”规划敲定,梅溪湖正以如虹之势领跑大河西迈向新征程。这不正是一场蛰伏、蓄势、爆发的接续奋斗吗?与古塘湾党支部的生生不息如出一辙,是巧合?是偶然?是传承!是革命先辈先烈留给这片热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永葆生机活力。
从清水社区步出,满目高楼向阳而生,琳琅璀璨应接不暇,水雾氤氲的空气中,几缕梅香,幽远缥缈,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革命火种,薪火相传。从梅子滩到梅溪湖的嬗变,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壮美答卷,是“这盛世,如您所愿!”的又一生动写照。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