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的前世今生
中国人爱吃红枣,喜其色艳味甜,补气血,美容颜。但很少人知道它的前世今生。
当我在陕北佳县的一片枣树林里,发现一棵老树结出新枣的场景时,立即爱不释手,这是生命的更替,辩证法的胜利。
红枣由野酸枣进化而来,在这条路上至少已走了五千年。它草莽出身,混生荆棘丛中。繁体汉字的枣字就写作“棗”,就是“棘”字的上下版。儿时,秋天收枣叫“打枣”,有枣没枣三竿子,皮愈伤,来年长愈旺。民谚:“体无完肤,枝无尺直,浑身有伤,遍体新枝。”2016年我在陕北考察枣树起源时发现一棵1400年的酸枣树,有合抱之粗,比一般的酸枣树要粗壮得多。中国是红枣大国,占全世界产量的98%。联合国粮农组织普查全球农业家底,在中国佳县找到一棵1600年的枣树,专门给它授了一块身份牌。
枣树生生不息,根极广,果极繁。常会在树身的百米之外突然冒出一株可爱的小苗,在树干的糙皮上伸出一枝细嫩的“枣吊”,吊着一颗红红的“玛瑙”。
枣生北方却不畏寒冷。严冬,树干被冻得开裂,噼啪作响,来年仍是满树绿叶红果。其木质极硬,色深红,可制上等饰品。民间常用来制作车轴、油榨、炕沿,喜其经久耐磨。白居易诗:“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枣树不娇贵,是平民化树种,人见人爱。杜甫忆儿时:“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苏东坡出游:“簌簌衣巾落枣花。”枣花确实好看,金色,五角,再加枣红为底,枣专家自豪地说,你看像不像我们的国旗?
枣,平时为果,病时为药,荒年为粮。古代农书、药书、兵书上都有记载。周秦时,枣即为军粮。明代朱元璋大移民,诏书明定:往有枣处移,可活民。小时农村的孩子饿了,红枣就是他的饼干。我还记得母亲哼的民谣:“一颗枣子压压饥,两颗枣子饱肚皮,三颗枣子不淘气。”凡产枣地,家家都做一大缸枣面备荒。当年毛泽东转战陕北,军无粮,常以枣充。1947年将进入战略反攻,重阳节的晚上他通宵工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早晨主席睡去,警卫员打扫房间,桌上一篇文稿、一堆烟头,还有一堆枣核。打天下,这红枣也是立了大功的。
红枣在民间为吉庆之物。过年时蒸枣馍;结婚时,被窝里撒一把红枣,喻早生贵子。现在到了手机时代,有聪明人将红枣制成表情包,一美女坐大红枣上,招手说:早上好!有商家开发一新产品,大红枣夹核桃仁,又甜又香。广告词是:我枣(早)想核(和)你在一起。
从周秦到如今的网络时代,时空移,枣不变,情更痴。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