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新篇
——勇担当打响改革攻坚战 孚众望谱写时代最强音
中国共产党人筑梦路上的故事28
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性的认识,勇于攻坚克难,敢于迎难而上,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声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和担当,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书写改革新篇。
2014年11月15日下午,一辆黑色轿车从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办公楼出发,两个多小时后,驶入了天安门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车里,装着一个玻璃箱,里边是109枚已经废弃的公章。
两个多月前的9月11日,在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大厅,时任审批局局长的张铁军亲自为装满这些公章的玻璃箱贴上一张写有当天日期的白色封条。
“这些公章是政府简政放权的生动见证,也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的重要文物。”专程赶到天津接收公章的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俨然掂量出了这些公章的历史含量和文物价值。
封存109枚公章,只不过几十秒时间,把这些公章运往国家博物馆,也不过两个多小时,但它们折射出的当代中国改革的复杂与艰难,却远非这几十秒或两个多小时可以囊括。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到了怎样的一个发展阶段,面临着怎样的发展难题?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作出了明确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如果说,改革初期是普惠式改革,皆大欢喜;那么,今天的改革,核心是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调整利益分化的格局,改革风险进一步加大,改革阵痛必定剧烈,这就是所谓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
2012年12月,习近平担任党的总书记后第一次离京调研,就选择了在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在深圳莲花山公园,在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后,习近平感慨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走过30多年之后,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的时代大课题。
2013年4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决定成立由习近平担任组长的文件起草组,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担任中央全会文件起草组负责人。
从4月24日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到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文件起草工作经历了整整200个日夜。习近平先后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主持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研究部署起草工作,讨论审议《决定》稿。
这次中央全会,尚未召开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英国《金融时报》评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全面发展的新里程碑。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突出顶层设计,是这一轮改革的最大特点:一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首次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二是注重配套改革,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到国防军队、党建等各方面改革都有规划,注重整体谋划、协调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提出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改革力度、广度的确是3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中央专门成立了由习近平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截至党的十九大,这个小组已经召开38次会议,审议通过近300份各类报告、方案,平均不到40天开一次会议,平均每次审议文件8份以上。
从2014年深改元年的全面播种、次第开花,到2015年关键之年的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再到2016年的多点突破、压茬推进,党中央交上了一份实干铸就的成绩清单:2014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2015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153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出台改革成果415条;2016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97个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和128个其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完成194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方案419个。
“建组织保障、强顶层设计、谋难点突破、抓落地生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引领改革形成上下联动、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狠抓落实的好局面。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搭起了一盘布局精妙的改革大棋局。”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这样评价。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是这一轮改革的重点。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坚定。
2014年5月20日,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成立。这次改革,滨海新区将区属发改委、经济信息委、财政局、环保局等18个部门的216项审批职责,全部划转到行政审批局,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实现了“一颗印章管审批”。
从109枚印章到1枚印章,印章瘦身的背后是权力的艰难划转与割让。
改革之前,分散在滨海新区18个部门、近600人曾从事行政审批,新成立的审批局下设7个处,从事审批工作的只有130多人。这意味着,18个部门、400多名干部与审批权说再见。
“并非所有的部门一开始都痛快同意审批权划转,有的拿出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据理力争;有的担心,划走了审批权,部门的‘存在感’何以体现;有的直言:你批你管你负责!”触动和突破既有的职能、权限、利益,让改革者体会到了什么是“啃硬骨头”“涉险滩”,体会到了为什么总书记反复强调“让改革落地,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
审批局的很多人都不会忘记,在2014年9月11日封存公章那一天,在现场见证这一过程的李克强总理,曾郑重叮嘱:“这些公章今天被贴上了封条,就决不能再打开,再也不能变相给老百姓‘设门槛’。”
当天,一位在办事大厅巧遇总理的年轻人郭兰胜,很快尝到了这项改革的甜头。他在2008年曾注册过一个餐饮公司,因不堪忍受艰难烦琐的审批过程,他专门找了一家代办公司,前后用了20多天时间,还花掉六七千块钱。“现在改革了,我就想先试试自个儿办,结果,真快,就一个地儿,就一天,全都办下来了!”郭兰胜成为简政放权的直接受益者。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目的就是要打破“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分9批审议通过取消和下放的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共618项,本届政府承诺减少1/3的目标提前两年多完成,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与此同时,新增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以2016年为例,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
在2015年5月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协调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性政府,逐步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
简政放权,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通过改革,探索审批事项“权力清单”管理模式。也就是说,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要开出一份“权力清单”公之于众。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以来,有一个词频频进入人们的视线,那就是“负面清单”。所谓“负面清单”,是指凡是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限制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通俗地讲,就是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
上海自贸区2013年版负面清单,是上海市政府推出的第一版负面清单,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外资管理领域的负面清单。尽管一度被外界指责“清单过长,限制过多”,但对于探路者来说,这一过程并不轻松。“负面清单的管理限制措施哪些要快速减,哪些暂时不减,要听企业怎么说。我们开了很多座谈会,听取外国商会、外资企业的意见,许多限制措施的取消与放宽,就出自他们的意愿,这个过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上海自贸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2014年7月1日凌晨,上海自贸区2014版负面清单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当天,中国美国商会在给媒体的邮件中对负面清单修订表示欢迎,会长葛国瑞认为,“这是向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一步”。欧盟商会副会长、上海分会主席斯蒂芬·赛克也认为,负面清单“瘦身”,“重新巩固了欧企对中国有关上海自贸区承诺的信心”。
在2013版190条负面清单的基础上,2014版减少至139条,其中,取消14条特别管理措施,放宽19条特别管理措施,还列出了31条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外企对此体会颇深。美国药典中华区总经理胡江斌说,公司样品通关的时间几乎节省了一半,进口成本降低了25%。
截至2014年9月29日,自贸区成立一年内新增企业1.26万家,新设外资企业1784家,包括1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自贸区制度创新,目的是可复制可推广,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全局思维。比如,某些领域限制的放开,是否影响国家利益,是否妨碍中国产业发展,需要从宏观上考虑,也需要时间作出评价。改革要大胆闯,但不能急躁冒进。负面清单改版,有人觉得还不过瘾。其实最重要的,是制度框架的确立,好比有了门,然后再一点一点推开,就顺理成章了。”上海市相关负责人对自贸区的改革宗旨显然比普通人理解得深透、精准。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这意味着,自贸区进入更大面积的试验操作。这一天,距离上海自贸区挂牌,仅仅一年半。据统计,2016年,上海等四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879.5亿元人民币,增长80.9%,以0.05‰的国土面积吸引了全国10.8%的外商投资。
作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自贸区的诸多改革,诸多制度创新,最核心的就是政府的自我限权。
要“限权”,首先就得“晒权”。
2014年3月17日,中国机构编制网正式公开“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涉及国务院60个部门正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共1235项。
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统一集中亮晒“权力清单”。
亮出“权力清单”,探索“负面清单”,明确“责任清单”,有了这三张清单,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也就逐步清晰了。
轰轰烈烈、大刀阔斧甚至不留情面的改革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2015年春节来临之际,对于正准备收拾行囊或者已经踏上返乡路程的广大农民工来说,一份不期而至的欣喜让他们的回家路程倍感温暖,很多人不禁感慨,这无疑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经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提出,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
“居住证”与“暂住证”,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这是流动人口从义务到权利的待遇转变,更是公平正义这一改革价值的生动注解。
51岁的陈兴富,老家在四川绵阳。十几年前来到福建晋江务工。经过五六年的打拼,虽然是借居,老陈终于在罗山街道苏前社区有了一个安稳的落脚点,妻子、女儿和刚出生的儿子,也都先后来到晋江。日子过得恬淡、舒心,本来也没什么愁的,直到又过了七八年,女儿快上中学了,因为户口不在晋江,老陈开始四处打听怎样才能在晋江落户。
晋江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700多平方公里土地,本地人口106万,外来人口110万,经济实力连续20年居福建之首,是享誉全国的“品牌之都”。
为了让这些数量已超过本地人口的外来务工者安心留下,晋江市不断放宽落户政策。2011年7月,在全省率先实施居住证制度,凡年满16周岁且在晋江务工满30天以上的流动人口均可申领居住证;一年多后,又全面放开户籍制度,居住年限由5年缩短至2年,只要有合法稳定居所,哪怕是租房,都可以办理落户。
既没有办过居住证,也没有租房,怎么办?因为听说“获得过荣誉”也能办户口,2013年底,陈兴富抱着一摞“宝贝”(各种获奖证书)到市公安局咨询办理落户。办理人员告诉他,以前确实有“六类人才”落户的说法,不过你这些可不算。但现在没有这些,也可以落户了。
从2013年起,晋江率先实行“无房也可落户”的政策。2014年春节前,老陈和女儿先落了户;2014年3月,妻子、儿子也顺利落户。据介绍,凭借居住证,外来务工者就可以在晋江享受申领工商营业执照、子女申请就读、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等28项市民待遇。目前已有数万名外来人员享受“无障碍”落户,成为晋江的“新市民”。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的改革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2016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2%,为多年来最低。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240万,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棚户区住房改造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80多万户。201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超过4%,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增长21.3%,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全年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次。
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浸透着党中央浓浓的民生情怀,更镌刻着他们勇毅笃定的改革足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即使在经济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民生保障力度不减反增。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一张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体现了党中央“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
财税体制、司法体制、农村土地、户籍制度、考试招生、知识产权、养老保险、大病统筹、公立医院、央企薪酬、公务用车,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改革,一个个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正在一步步从体制机制改革中得到破解。
2016年4月25日,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在乡亲们簇拥下,习近平专程来到18户农民发起大包干签字的“当年农家”院落。忆往昔、话改革、看变化,习近平感慨万千。他说,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16年12月30日,检视改革进程,习近平胸有成竹:“经过三年多努力,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大潮奔涌,风正帆悬,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精神品格。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全面深化改革的航船,驶向宽广无垠的辽阔海域!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