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向塞罕坝人学什么
在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横亘着一片浩瀚的万顷林海——塞罕坝机械林场,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创造的绿色奇迹。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奋进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向塞罕坝人学什么,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好好思考。
向塞罕坝人学忠诚。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首要政治品质。59年前,党组织一声号令,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从全国18个省区市走到一起,拉开了塞罕坝战天斗地的历史帷幕。其中,有6名承德二中毕业的女高中生,放弃高考,义无反顾参与植树造林行动,谱写了“六女上坝”的青春之歌。50多年后,有人问及没有参加高考是否后悔时,“六女”之一的陈彦娴斩钉截铁回答,“就是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依然会到塞罕坝植树造林,这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59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塞罕坝人牢记初心、不负使命,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从塞罕坝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这种忠诚不是简单的口头表态,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几句文字,而是流淌进血脉、植根于骨髓的条件反射,是危难时刻、紧急关头站得出、豁得出、冲得上的果决行动。
向塞罕坝人学坚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乐在其中”,塞罕坝地窝子门框上的这副对联,是当年塞罕坝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面对极其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怀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塞罕坝人,战严寒、抗风沙、忍饥饿,与这片土地共生共存。塞罕坝的变迁史雄辩证明,正是老中青三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才筑起了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如今,许多林场二代、三代职工的名字中带有“树”“林”“木”“山”等字眼,这是他们坚守一生、接力奋斗的鲜明注脚,真可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今天我们要从塞罕坝人身上汲取这种坚持不懈、接力奋斗的拼搏精神,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襟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久久为功,不断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向塞罕坝人学求实。由于缺乏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林场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最初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但塞罕坝人没有退却,他们依靠科学、尊重规律,勇于探索、攻坚克难,终于取得全光育苗成功,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近60年的发展历程,塞罕坝林场以创新提振发展动力、以实干突破建设难关,尊重客观规律,持续探索钻研,开创了国内使用机械栽植针叶树的先河,形成了高寒地区森林经营生产体系和培育作业流程,探索了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弘扬塞罕坝人尊重规律、注重实干的精神,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出实招、用实劲、求实效,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昂扬向上、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新的赶考路上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争取更大光荣。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