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革命根据地——伟大长征的落脚点 伟大抗战的出发点
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陕甘边人民,历经艰难曲折,逐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根据地。1935年2月,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统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在党的历史上有着起承转合的特殊地位,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百折不挠,创建革命武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血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掌握“枪杆子”的极端重要性。八七会议后,中共陕西省委先后组织发动了清涧、渭华、旬邑等武装起义,但由于敌强我弱,这些起义都相继失败了。中共陕西省委根据中央指示要求,陆续派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一批共产党人深入陕甘地区国民党和地方军阀队伍中,开展兵运工作。通过在国民党部队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士兵入党并逐步建立党的组织,伺机组织士兵暴动,拉出革命武装,这一时期共产党人在陕甘地区先后发动了两当兵变、靖远兵变、巉口兵变等大小70多次兵运斗争,但都没能摆脱失败结局。
面对一次次失败,勇敢的陕甘共产党人毫不气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搞革命武装,依靠在旧军队里的合法地位招兵买马是不行的,这个教训已经很多了。还是要走井冈山的道路,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1930年起,刘志丹领导的农民武装在陕甘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活动,揭开了陕甘边武装斗争的序幕。1931年9月,刘志丹在合水县对几支农民武装进行整编,正式组建了南梁游击队,转战陕甘边界的合水、安塞、保安等地,几经打散,又恢复重建,在百折不挠的斗争中发展壮大。1931年10月,谢子长率领的陕北游击队与刘志丹率领的南梁游击队在合水县林锦庙会师,革命队伍发展到700余人。1932年1月,两部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同年2月,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县三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政委李杰夫,副总指挥刘志丹,第一次在陕甘地区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接连取得阳坡头伏击战、旬邑奔袭战等战斗胜利,部队发展到1500余人。在此期间,陕西三原一带建立了渭北游击大队。
1932年12月,在陕西省宜君县转角镇,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标志着陕甘地区有了正规的工农红军队伍。与此同时,陕北红军和游击战争也在发展中,1930年以后,中共陕北特委积极发动群众,先后成立了多支革命武装。1934年初,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加强对各游击支队的统一领导,9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到1935年2月,独立师改编为红军第27军第84师。
艰辛探索,创建红色根据地
在开展游击战争的过程中,陕甘共产党人认识到建立根据地至关重要,不断探索创建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道路。1932年初,面对军阀变本加厉地索粮催款,陇东人民被迫自发组织起来抗粮抗捐。在陇东一带活动的陕甘游击队便趁势发动群众,将农民自卫民团改编为赤卫军。3月22日,陕甘游击队以正宁县寺村塬为中心,召开工农兵代表会议,选举成立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陕甘边根据地初步形成。陕甘边革委会组织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农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新生的红色政权很快遭到国民党重兵围剿,陕甘游击队因寡不敌众,被迫于4月12日撤出寺村塬转移至陕西耀县照金一带,继续坚持游击斗争。
这年秋天,两当兵变失利后,习仲勋回到照金,第一次见到刘志丹,从此二人赤诚相待、肝胆相照,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32年12月,红26军成立后,中共陕西省委指示积极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红26军和地方游击队,把照金和渭北苏区连成一片,并相机向西南地区发展。1933年3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耀县照金镇兔儿梁成立。4月,在中共陕甘边区特委的领导下陕甘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照金召开,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周冬至任主席,习仲勋任副主席。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又在照金一带建立区乡村革命委员会,红色政权建设初具规模,土地革命斗争在这一地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照金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到1933年秋天,形成了横跨陕甘7个县、总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正当照金根据地建设蓬勃发展之时,陕甘国民党军纠集4个团加部分民团“进剿”照金苏区,时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兼红26军政委的杜衡坚持“左”倾错误路线,认为陕甘边苏区地域狭小,粮食缺乏,难以打破敌人“进剿”,反对在山区建立根据地,强令红26军南下渭华地区,导致红2团在国民党重兵截击下几乎全军覆没。刘志丹等领导余部进入秦岭,后辗转回到照金苏区。1933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趁红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调集重兵进攻照金根据地中心薛家寨,根据地军民与敌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照金根据地失陷。
193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合水县包家寨召开会议,决定撤销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恢复红26军,成立第42师,建立以陕北安定、陇东南梁、关中照金相互支持的三路游击区,以南梁为中心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第42师成立后,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至1934年1月,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纵横70多公里的陕甘苏区。毛泽东曾评价说,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1934年11月4日至6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民主选举的办法选出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成员,习仲勋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11月7日,召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南梁地区的工农兵代表共3000余人参加大会,并举行了阅兵仪式。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打破围剿,壮大陕甘根据地
陕甘地区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震动了国民党在西北的反动统治,蒋介石调集各路军阀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动多次“围剿”,陕甘红军和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协力开展反“围剿”斗争。1934年2月,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调集5个多团的兵力,对陕甘边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刘志丹等人根据敌情,制订了反“围剿”计划,坚持在流动中求生存,避敌锋芒,率领红军主力转移到外线打击敌人。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则率领游击队掩护群众,运用灵活战术战法,奋勇杀敌。在红军主力外线作战和根据地内线斗争的有力配合下,3月至6月,陕甘边红军共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歼敌3000余人,取得反“围剿”的重大胜利。8月,陕北红军在陕甘边红军支援下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创建了安定、绥清、神府及葭吴等苏区。陕甘边根据地覆盖18个县,面积达到2.3万平方公里。
1934年10月,蒋介石增调国民党军第84师入陕,会同陕、甘、宁、晋4省军阀部队4万余人,对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统一指挥两个根据地红军和游击队的反“围剿”作战。会议确定了反“围剿”的战略方针,成立由刘志丹任总指挥的前敌指挥部。2月21日,谢子长因重伤病逝。刘志丹带领红军主力,充分利用国民党杂牌军之间的派系矛盾,与敌人斗智斗勇,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先后消灭国民党军3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和陕北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使陕甘边和陕北两个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了陕甘苏区。红26军、红27军发展到5000余人,统称西北红军。
硕果仅存,成为长征落脚点
1935年7月,得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的消息后,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长安沣峪口召开会议,决定主动“西征甘肃,北上陕北,赴陕甘苏区与26军会合,争取陕甘苏区的巩固”,配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行动。7月16日,红25军在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率领下从沣峪口出发,翻越秦岭太白山,经凤县、两当、秦安、天水,而后渡过渭河,一度控制西兰公路10余天,但始终没有得到中央红军的准确消息,加上国民党军的围堵拦截,军政委吴焕先又在泾川渡河战斗中不幸牺牲,红25军遂于9月中旬辗转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红26军、红27军会师并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红25军到达陕甘之时,正值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支英雄部队的到来,大大增强了陕甘红军的战斗力,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热情。一首陕北民歌唱道:“一杆杆红旗空中飘,红25军上来了。来到陕甘洛河川,劳动的百姓好喜欢。”为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刘志丹、徐海东等率领红十五军团组织了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取得重大胜利,为迎接中央红军北上陕甘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陕甘根据地成为“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最终确定落脚点奠定了基础。
长征途中,毛泽东等领导在哈达铺的报纸上得知陕甘地区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的红军以及相当大的根据地的消息,这无疑给处于艰难困厄之中的红军带来了胜利的希望,于是在榜罗镇政治局会议上正式决定到陕北去,把陕甘根据地作为长征的最终落脚点。10月中旬,中共中央率领由红一方面军第1军、第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的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11月初,陕甘支队同红十五军团在甘泉地区胜利会师,并合编恢复红一方面军。随后,在毛泽东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下,红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陕甘苏区的巩固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也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1936年2月以后,红一方面军先后组织了东征、西征战役,使陕甘苏区进一步扩大,发展成陕甘宁苏区。在东征战役中,刘志丹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33岁。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陕甘苏区北起长城,南至淳化,西达固原,东到黄河,总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00万,设有36个县和一个特区。1937年3月改称陕甘宁特区,5月改称陕甘宁边区。
陕甘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说:“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各路红军的长征在这里落脚,八路军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迎来了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篇章。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