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满河白鹭飞
霜降已至,候鸟南飞,出差在外,清晨早起,沿河而走,在温暖如春的这座南方城市,见到满河白鹭飞,与晨练的人聊起,说江上以前也有白鹭,但没像今年这么多,说是治水绿化,水质改善了,生态更好了,引来众多白鹭来此过冬,也成了这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古人云,到处青山山有树,如何偏起故乡情。此情此景,让我的思绪飞回到大山里的故乡。我的老家在雪峰山的深处,资江的一条小支流从村子里蜿蜒流过,清澈如镜,江底砂石清晰可数,鱼虾在水中追逐嬉闹,时而跃出水面,伴着岸边的青山、翠竹、鸟语、蝉鸣、微风、牧笛……甚是美丽,似是一幅迷人的图画。祖祖辈辈依山开垦了很多用来种植水稻的梯田,从山谷到峰峦,从溪边到峭壁,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仿佛是在大山里架起的一座座云梯。山花盛开的季节,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各种野花,娇艳欲滴,竞相绽放,点缀在青山绿海之中,漫山遍野都成了芬芳的世界,木板屋、竹篱笆的周围也被野花装饰着,悠闲自在的牛羊低头啃着刚刚露头的鲜嫩小草,所见皆为自然,所闻皆为芬芳,所听皆为天籁。
有人说,在和谐共融的大自然,鸟类是最美的精灵,以其美丽身影、翱翔姿态,悦耳歌声带给人无限欢乐。白鹭又称鹭鸶,享有“环保鸟”的美誉,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大自然的“生态检验师”,对栖息地的环境特别挑剔。大山深处的老家,因为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保存着自然界最原始的青山绿水,清明后,秋分前,那条叫善溪的江上,山林中,竹海间,稻田里,常常会见到大群觅食、嬉闹、栖息的美丽白鹭。
记忆中的老家,“五一”前乡亲们开始插秧,插了秧的稻田里,也常常会放些鱼苗,待稻谷熟了,鱼就长大了,收获稻谷时,也收获了一条条肥美的田鱼。田鱼的味道十分鲜美,无论是煮汤,煎着,都是儿时难得的美味,那味道仿佛现在还停留在嘴边,让人回味。田鱼是我们的美味,也是白鹭的美食。为了这美味美食,乡亲们常常与白鹭斗智斗勇,起初会扎个稻草人什么的来吓唬,但时间一长,知道稻草人是假的,不但吓唬不了白鹭,还成了白鹭落脚的地方,站在上面观察稻田里哪儿有鱼,于是乎大人们又常常要小孩在节假日,或放学后去田里驱赶白鹭。记忆中我们兄妹常被父母安排去田里赶白鹭,哥哥妹妹每次都很认真,但我却因为喜欢白鹭,喜欢它们的美丽,喜欢它们优雅的姿态,喜欢它们展翅飞翔的样子,总想让它们也喜欢这,愿意留在这,在赶白鹭时我总是不太上心。我也常在心里想,白鹭像屋檐下的小燕子一样,春暖花开时从遥远的南方飞来,立秋后又飞走,一年大概也就一半的时间住这,田里的鱼分点给它们吃,有何不可呢?以致稻子成熟,干水捉鱼时,哥哥和妹妹常开玩笑说,我的那份鱼早已被我送给了白鹭。
我国鹭科鸟禽有几十种,但白鹭属最为珍贵,也是鹭鸟中极美的一种。自古以来,白鹭就受文人墨客所青睐,成为笔下描绘的对象,也留下很多关于白鹭的名篇佳作。早在《诗经》中就有“振鹭于飞,于彼西雍”的描写。南北朝诗人萧纲的《采莲曲》中也有“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到了唐代,诗仙李白也留下了“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的诗句。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更是妙趣横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描写白鹭时,写下了“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佳句,辛弃疾也有关于白鹭的佳作《鹊桥仙·溪边白鹭》。到了近现代,更是有不少描写白鹭的名篇佳作,郭沫若的《白鹭》就是名篇,文中写道:“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合适。水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有心设计的镜匣。”
这些白鹭精灵,也总是让我想起村小学的刘老师。从我记事起,村里最大的知识分子就是在村小学里既当校长、教员,又当炊事员的刘老师。村里过去没出过秀才,更不用说举人、进士之类的大人物了。村里的人都很尊重刘老师,碰上什么文字上的事,常去请教他。刘老师实际上学历也不高,听说初中只读了一年。因为在学校代了几十年课,也没有其他老师来,才转为公办教师。刘老师待人和蔼可亲,教书十分认真负责。为了我们学好杜甫的《绝句》这首诗,为了让我们真实感受诗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面感,他特意带着我们整个班的十来个学生去翠柳下听黄鹂的啼鸣,去江上看白鹭飞向蓝天的场景。这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当初的情景现在仍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
前不久,我和哥哥回乡下老家看望父母,与父母和乡亲们闲聊时,聊起白鹭。父母和乡亲们说,是党的好政策让家乡的生态更好了,地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了,也吸引来了更多的“各鹭”来客,大白鹭、小白鹭、池鹭、灰鹭等都来到我家乡欢聚。乡亲们还说,生态变好了,环境变美了,不但“各鹭”来客多了,就是已经多年未出现的野兔、野鸡、野山羊、野猪在山里也出现了,呈现给我们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诗意的生态画卷……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