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文代会、作代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取得丰硕成果,并以五点希望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最新成果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对我们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的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深刻启示。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为我国文艺发展定向领航,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这些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是因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老祖宗”,是广大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的三个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是居于统领地位的。我们干事创业,如果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提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此后在多个会议上,他不断强调要聚焦这项使命任务。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认识,将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提升至新的高度。在这次文代会、作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其中第三点是“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的“正”即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守正”,即要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党的文艺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美学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的指导地位。只有做到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国的文艺事业才有定盘星、主心骨,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才有前进的方向,才会有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不断呈现在大众面前。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就要坚持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新征程也正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必须和中国国情、文化传统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同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也要深刻把握时代主题、赓续中华文化传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在这次文代会、作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当今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要求,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同国家需求、时代要求、人民渴求紧密结合起来,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真正伟大的作品,也才能更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文艺创作不竭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我国文艺发展的根基,离开这个根基,文艺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创作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才能接住地气、增强底气、灌注生气,我国文艺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就要坚持高扬人民性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国的文艺事业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发展方向不能变,都要把人民性高高挺在前面。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事实的确如此,只有坚持人民性,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才能确保我国的文艺事业始终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也强调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
在这次文代会、作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的人民,是时代的创造者,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这些年,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指引下,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数十万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社区、厂矿、军营、重点建设工地,到基层的广袤大地上展开实践,到人民群众中汲取创作的源头活水,为我国文艺的百花园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文艺事业发展呈现崭新气象。今天,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起点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未来无限广阔。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坚持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讴歌人民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书写文化强国建设的隽永篇章,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