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稻田遗址闻识远古稻花香
6000多年前,绵延逶迤的武陵山余脉被莽莽森林所覆盖,澧水蜿蜒而下,流经一马平川的澧阳平原,注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这里阳光充足、水土丰润,动植物生长旺盛,成为早期人类生存的理想家园。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了一座凝聚着先民心血与才智的古城。这就是迄今我国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
“中国国内最早的城”
城头山遗址位于澧阳平原境内的澧县车溪乡南岳村,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的山坡上,用土筑起了一个圆环型的土城。
“城头山”这个名字,也许早就向人们暗示了“城”的内涵。考古专家取第一期城墙下压的木炭标本做碳14年代测定,结果是距今6000年以上。古城不大,由城垣和护城河圈起15.2万平方米(228亩)的范围,但它确是一座十分完善的古城池。为了抵御外来侵袭,先民们筑起城墙,城墙的工程规模,在当时来讲是十分宏大和艰巨的。敢于迎受挑战的湖湘先祖就地取材、昼夜辛劳,筑起了最原始的夯土墙。从此,他们就在这座城池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距今约6000多年至4800年间,为了建造更加坚固的防御体系,城头山城墙经过4个时期的筑造,不断地巩固关防,逐步达到繁盛的顶峰。先人们用挖河所出的10万方泥土,夯筑起周长1000余米、底宽30多米、高5米多、面宽13米的宏大城墙。开掘的壕沟,与耸起的城墙达7~8米落差,与护城河一起,很好地起到了双重军事防御的作用。城垣内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并开东南北三门,城垣外环以35~50米宽的护城河,蔚为壮观。
智慧勤劳的城头山先人们已经具备了城市规划意识,城内有着方便的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同时,还筑有宽阔的城中大道。小城划分出居住区、制陶器区、墓葬区、祭祀区等几大功能区域。居住区格局完备、功能齐全,有室有厅有厨房。制陶作坊区是专门生产陶器的作区,陶窑设施齐全,人员分工明确,已经有专门的制陶工匠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制陶手工业。墓葬区出土的陶器、玉器、骨角器等文物同样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祭祀区结构是四面环绕回廊的柱廊样式,室内铺有高10米左右的土坛,地面铺设的砖更令人惊奇——它们是中国最早的烧制砖。城头山不仅发现了大量史前遗迹,还出土了各类文物5000余件。在这个古城遗址上,蕴含着湖湘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世界上最早的田”
城头山人的食物来源是什么?这曾困扰着考古专家,直到城头山遗址中一块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被挖掘出来,这个谜才被解开。
1996年年底至1997年年初,冒着严寒埋头苦干的湖南考古学者惊喜连连:不仅发现了距今约6300年的最早城墙,还发现了压在城墙之下、距今6500年的世界最早古稻田。这些稻田一共3丘,系用原生土地面由东南向西北略呈倾斜走向的凹槽地形,于两边平行垒筑田埂而成丘块。稻田平行排列,长、宽分别约为40米和30米,田埂之间是平整的厚30厘米的纯净灰色田土。田丘平面平整,显示出稻田所特有的龟裂纹,剖面可以清晰见到水稻根须。田土中含有不少稻叶、稻谷,特别是稻谷硅质体含量较高,接近于现代稻田。稻田旁边还有蓄水坑、流水沟等灌溉设施。
这处稻田遗址是目前已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形状最好的、保存最完整的水稻田。考古工作者在现场发掘时,甚至还挖出了一个有灰白色根须的稻蔸,以这个稻蔸与遗址附近农田中一个刚收割的稻蔸比较,几乎没什么区别。可以说,城头山遗址中世界最早的水稻田,修正颠覆了过去“中国水稻由南亚传来”的观点,确证了中华民族驯化和栽培稻谷的伟大功勋。城头山这两项堪称改写历史的考古成果,震惊世界。
站在城头山遗址东门的核心保护区域深呼吸,似乎仍能闻得到距今6300年土城的泥腥味,望得见稻田里的嘉禾青青。水稻是极为脆弱的水生植物,对种植条件、人与人的协作关系等要求很高,社会组织、公共权力等早期社会复杂化现象也因此萌发。城头山的出现,标志中华大地升起了第一缕文明的曙光。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近700平方公里的澧阳平原已发现了近600个重要的史前和商周时期的遗址,是湖南目前最密集、文化序列最清楚的遗址古迹,如湖南目前最早的旧石器遗址津市虎爪山、发现了湖南人老祖宗“石门人”的燕儿洞、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八十垱环壕聚落遗址等。澧阳平原发现的彭头山、八十垱、城头山、鸡叫城四大稻作遗址,基本理清了人类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脉络,澧阳平原因此被视为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湖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即源自这片饱含先祖智慧、浸透古稻醇香的原野。
“稻作之源”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3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城头山列入全国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并开始建设,有意将其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化遗址旅游目的地。占地面积662亩的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是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同时承担遗址保护、文化展示和旅游休闲三大功能。如今,主体建筑面积达8500平方米的城头山博物馆,整体风格充分表现了“城”与“稻”两大主要文化内涵。土黄色的外墙特意增添了流水冲刷的痕迹,似乎在诉说着一座数千年古城的沧桑岁月,正面外墙右上角15颗稻米印痕,昭示着城头山遗址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数年的精心打磨,让遗址公园日渐光彩夺目。2017年9月21日,由袁隆平担任论坛主席的“中国·城头山世界稻作文明论坛”成功举办。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及多名国内外专家出席,充分肯定城头山遗址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建议适时启动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同年12月2日,在浙江省慈溪市召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列其中。
城头山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随着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透过6000多年的文明历史烟云,正在“活”起来的“中华城祖,世界稻源”城头山,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夺目光芒,进一步增强中国人的历史文化自信。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