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一条溆水激扬楚辞骚韵

作者:舒新宇 来源:2022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18日 04时18分42秒 编辑:陈家琦


5fb2e19cadf84313921946dea02c6799.jpg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这是屈原《涉江》里的一句诗,溆浦也是屈原全部诗作中唯一具体描绘的地方,清晰写明了他当时的流放路线和地点。

古代溆浦的巫风傩韵催生崭新诗体

屈原生于秭归,流放溆浦,终于汨罗。屈原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留下了26首不朽的诗篇。而这26首诗作,全部写于流放之中。学界认定,没有流放就没有楚辞,是流放造就了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公元前296年,44岁的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江南,没有指定具体的流放之地。屈原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沿着溆水逆流而上,在溆水岸边的明月洞一住就是十几年。明月洞实为长不过200米的峡谷山窝,下开上阖,仰视天光,有如一弯明月。屈原在《涉江》中写道:“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表明了自己想在明月洞里终其一生的决心。谁知16年后楚国京城郢都被秦军攻破,一腔悲愤的屈原,才离溆北上,到达汨罗后,绝望之极,投江自沉,以身殉国。

遭流放后的屈原为何不远千里来到溆浦,目前学界有多种说法。比如“南人反秦”说,据考古发现,位于黔中郡腹地的溆浦,在战国至西汉年间一直是战略要地,屈原来此是想组织黔中人士抗秦救楚。屈原在《涉江》里则明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心迹:“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意思是说,他来到溆浦,是为了排遣胸中苦闷,与舜帝一起畅游盛产美玉的花园。

屈原到达溆浦时,这里的巫傩文化十分盛行,人们在巫觋的带领下,用狂野的歌舞敬神、祈神,极具感染力。从流传至今的溆浦巫傩唱词来看,动辄就是数百行,打破了此前《诗经》四言诗的格式,且语句长短不齐,叙事丰富,想象奇特,具有极强的叙事功能,可以充分表达人的丰富情感。满腹冤屈无处发泄的屈原,仿佛一下子从溆浦的巫傩唱词中获得灵感,找到了一种挥洒自如的表达形式,创造出一种前无古人、独树一帜的崭新文体——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神奇的溆浦山水激发屈原浪漫文思

品赏屈赋,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烟雨雾岚、瀑布涧流、云霓霞彩和巫风傩韵,而溆浦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与此相映成辉。《涉江》描写溆浦景色是:“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而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山鬼》中描写的景色与《涉江》里的溆浦景色基本差不多:“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著名屈学专家俞平伯曾说过,《山鬼》里的景物描写与《涉江》中描写的景物“完全相似,若无真实的生活,恐不容易写到这样”。主讲先秦文学史、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的虞愚先生更是认为,“《山鬼》中描写辰沅的景色与《涉江》写溆浦的景色可以说是表里相映的了。”

而《天问》与《涉江》《山鬼》所写环境也是同一个地方。两千多年来,最先发现这个秘密的是清代的丁晏,他在其专著《天问笺》中写道:“薄暮雷电,正呵问之时也。《山鬼》云: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是也。”屈原在《天问》的结尾处点出了写作的地方,即“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屈原写明了他当时在寺庙里面对壁画向天呵问时,正是黄昏,他准备返回居住的岩洞,又碰上暴雨雷电。这个洞穴,就是溆浦明月洞。当代学者萧兵先生对此说过:“《天问》结尾这几句对于《天问》创作时间、地点、动因等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溆浦奇妙神秘的山水和雄丽瑰怪的风情激发了诗人玄妙的灵感和魔幻的遐想,最终成就了千古绝唱——《离骚》《天问》《九歌》《涉江》《山鬼》等作品。

浸染楚韵的溆水处处魂系屈子英灵

屈原在《涉江》里想象了自己与舜帝一同畅游的情景,他在诗中坚信自己已经得到舜帝之正气,是精神上的日月之子,可以同贤明的舜帝一样“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而在《离骚》里,屈原同样通过想象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自己三次前往昆仑天庭神游、拜见舜帝的壮观情形,有乐舞相伴、云旗委蛇、八龙驾御、屯车千乘,极尽帝王的排场。同时,也有一段现实的描写,生动地记录了他在明月洞的日常生活。乾隆版《溆浦县志》中有一首诗写道:“《离骚》著成后,此地赋才多。”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了《离骚》是在溆浦写成的。为了感念屈原,溆浦古人特地把溆水冲出思蒙峡谷的巨大峭壁出口,命名“溆水屈儃”,作为县城八景之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宁愿让自己葬身江中鱼腹,也不肯同流合污。溆浦的另一处名胜古迹“芦潭渔唱”,就是《渔父》故事的发生地。屈原殉难后,溆浦人民为了缅怀屈原,将他常常吟诗、巧遇渔父的溆水芦花潭,列为县城八景之一,取名“芦潭渔唱”。

溆浦自古盛产柑橘。《橘颂》是屈原对溆浦红橘的最高礼赞。“深固难徙、独立不迁”,屈原在这首咏物诗中写道,要像伯夷那样,宁肯饿死,也不改变气节,表达了自己不事二国、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许多研究楚辞的学者,如明代的黄文焕、清代的林云铭和屈复,都明确认定《橘颂》是在溆浦所写。

华彩丰美的《九歌》也脱胎于溆浦祭祀的巫歌。当时流行的巫歌《九歌》,是专门祭祀9位神灵的,虽然词语鄙陋,但它长短不一的句式、对各种神灵的描绘以及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展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从而激发了屈原重新创作一套《九歌》的想法。清代屈学家林云铭认为屈原写《九歌》,是无处控诉,无处求救,只好以华美的颂词去感动神灵,祈求神灵的保佑。这与屈原在《涉江》《远游》《离骚》中表露的心态一脉相承。

《国殇》是屈原对溆浦军民为国征战的慷慨悲歌。屈原在溆浦居住了多年之后,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从四川入境,攻占溆浦所处的黔中郡,第二年,即公元前279年,屈原亲率楚国军民在溆水沿岸殊死决战,最终收复了黔中郡。战后屈原写出了千古名篇《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945年4月,抗日战争的最后一仗在溆浦打响,当地民众踊跃参战,敌我双方鏖战了28个昼夜,最终迫使日本侵略者在邻近的芷江向中国军民投降。

屈原流放溆浦时创造了崭新文体楚辞,传世的26首诗篇也大多在溆浦创作,屈原在溆浦完成了从政治家到文学家的华丽转身,流放之地溆浦最终成了屈原的诗和远方,溆浦因而被专家学者誉为“楚辞的源头,屈原文化的摇篮”。上世纪80年代,中国屈原学会第一任会长、著名屈学专家汤炳正先生来到溆浦,由衷感叹:“进入溆浦地域,在思想意识上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仿佛时时都能看到屈原彷徨的伟大身影。”

屈子涉江赋华章,溆水扬波流楚韵。长流不息的溆水河边,屈原披发行吟的伟岸身影千年常在,泽被后世。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