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求:中国愿望(四)
新时代的“行程安排”
问:中国宣称进入了“新时代”,怎样理解这个“新时代”?
答:这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所处历史方位的一个判断。所谓新时代,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主题是全面现代化,不仅赶上时代,而且争取更多地发挥领跑作用。它的行程,有这样的战略安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用15年的时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期间要大幅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使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35年以后,再奋斗15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即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问:如此雄心勃勃的路程,跑起来肯定不会那么轻松。你觉得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答:最根本的挑战是出现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
此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称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意思是,社会生产不能够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这个矛盾,在新时代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问:人们不大理解这种哲学化的表达。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指人民需要的内容大大扩展了,不只是过去说的物质文化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强烈起来。
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追求质量更高的生活,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就是前面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出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提升。
问:“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怎样理解?
答:关于“不平衡”,是指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有差距。如果你是一个徒步的旅行者,在几十年前自西向东横穿中国大陆,将会看见各种生产方式递次展开,从刀耕火种、手提肩扛,直到电光石火,汽车轮船;你还会发现,现代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隅。现在这种局面大加改善,但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北方和南方,发展差距依然不小。
这种发展“不平衡”情况,在其他领域也比较明显。比如,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不少明显的“短板”;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贫富差别比较明显。
关于“不充分”。主要指在发展上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都还不够理想。
实现平衡和充分的发展,是新时代中国解决人民美好生活“好不好”的关键。走好新时代的行程,很不容易。有句老话,“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说我们要走100里路才能完全跨进现代化的大门,那么,即使今天已经走了90里路,那剩下的10里路,注定是最难走、负担最重、感觉最累的一段路程。
中国不会陶醉于已经取得的进步,更在意满足人民对未来的期待。
问:忧虑还不少。中国很强调忧患意识。在你看来,下一步发展中最值得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答:现在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是“中等收入陷阱”。
这个概念是2007年的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出来的。意思是,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增长动力不足,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的境地,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问题。有人做过统计,说1950年以来新出现的52个中等收入国家中,有35个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人们很担心掉进这个“陷阱”。
中国已经告别高速增长势头,中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过去之所以发展那么快,靠的是后发优势。因为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在起步阶段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比较容易获得,别人也乐于通过这些方面的输出实现利益优化。
现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后发优势明显减少。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警惕、防范、遏制之势日益加剧。
华为集团在发展5G技术方面稍微走在了前面,便引起美国的过激反应,宣布把中国一些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和研究单位,纳入所谓的“实体清单”进行制裁。再迟钝的人都明白,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动力,要靠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够多大程度上实现创新发展,是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社会生活方面的短板也有不少。就拿住房来说,虽然居住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非常高昂。有先见之明或较早富裕起来的人们,购买了房产,算是拥有了不菲的财富,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对入职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来讲,仅靠工资买房是不现实的。
普遍把财富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势必大大压缩人们在其他方面的消费,这肯定会有风险。新时代中国选择盖更多的公租房去化解风险,并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问:看来,中国似乎想在内部寻求和释放自己的创新潜能。
答:一般说来,预知行程前方埋伏着陷阱,聪明人是不会自动掉进去的。这时候,陷阱有可能不再是陷阱,而是激发想象和创新的机会。
比如,过去靠“人口红利”,靠大量收入不高的劳动力促进发展。随着人口出生率下滑,“人口红利”不复存在,老龄化现象已经在社会没有多少准备的情况下提前到来。2019年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2.6%,并将在随后几年里更快地增加。
下一代的人口结构,也让人不安。从1980年到2016年,实行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诞生了1.76亿独生子女,一对独生子女夫妇,需要赡养四个甚至更多的老人,压力不言而喻。对老人们来说,获取儿女们传统的“孝顺”,开始成为奢侈的愿望。出现病痛得到孩子的照料、陪伴和慰藉,非常有限。“空巢”居住的老人越来越普遍,心灵上的孤独不可避免。
这既是新时代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似乎预示着一些创新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如今退休后身体还好的一代老年人,很特别。40年前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他们英气勃勃,大多是工人、农民、军人,是下乡知青或待业青年,是改革开放初期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是穿着迷彩服在城市里干各种活计的农民工,是摆摊开店的个体户,是大小企业的创业者或下岗职工,是曾经豪情满怀“指点江山”的机关干部或知识分子……
他们从贫困迈向小康,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的跨度很大。小时候,他们推铁环、跳橡皮筋,脑子里装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现在,他们老了,虽然有些抱怨,但却真心热衷于照看孩子的孩子,或者在广场跳舞,在街边打麻将,在网上购物,在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旅游,尤其喜欢和曾经的同学、同事、战友及新旧朋友聚会,喜欢在朋友圈里发微信。
结果,这些老人无意中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方式和层次,远不是他们的上一代人所能比的。许多企业和商家,捕捉到这一巨大的社会需求。五花八门的老年人产品应运而生,更有许多集医疗和养老为一体的医养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年轻人追捧的科技消费市场,开始关注到“白发浪潮”的需求。淘宝网络平台推出能让年轻用户帮助父母支持网购的“亲情账号”;华为、小米这些品牌的手机专门开设“老年模式”。
2019年,浙江嘉兴市图书馆一年办了5000场活动,参加的人大多是老年人。这些活动的内容,除了交流老年人喜欢的琴棋书画和养生保健外,更多的是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学会查公交线路、淘宝购物,甚至是在网上去购买货物等,还教老年人怎么做电子相册、电子日历,怎么拍照选照片,配音乐上字幕,然后发到微信群里……
问:为解决发展上的难题,有什么新的战略性构想?
答: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三句话。
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主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并且是在优化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对外开放中发展,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构建新发展格局。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一些变化,必须因势调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继续融入国际大循环的基础上,让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经济循环起主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往这三个方向努力,不是在解决想象中的问题,而是在回应新时代行程的真实挑战,期望在变局中开新局。
问:新时代行程的现代化诉求,应该包括什么内容?
答: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积累的过程。刚开始时,中国看重的是经济上的现代化,不久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了20世纪90年代,又觉得两个文明还不够,于是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进入21世纪,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社会文明。到2012年,又增加生态文明。
新时代行程的现代化愿望,由此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全面展开,追求14亿多人口这种巨大规模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纵跨两个世纪的追赶,走出的就是这样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