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读书实践
本期音频由《新湘评论》“青年党员读党刊”活动协办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提供,朗读者:刘家驰。
青年毛泽东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探求大本大源,在学习中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自动学习、自力研究”始终是毛泽东读书实践的主旋律。
求学一师,毛泽东“自动学习”,立志改造社会。他给自己量身定制“五段课程”表:晨读英文;午前八时至午后三时上讲堂;四时至晚饭国文;明灯至熄灯温习各门功课;熄灯后以一时运动。没钱买书,就向图书馆借阅,还经常向师友开列书目借读。毛泽东读书坚持独立思考,决不盲从。袁仲谦先生嘱咐他读韩愈的文章,他仔细研读,但也有“不通”“荒谬”之批注,并提出不同见解。杨昌济教授的《伦理学原理》全书十万来字,毛泽东在教材上的批语就达一万两千多字。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既博览群书,又学有专攻。毛泽东爱读史书,能巧妙地将历史知识运用于革命实践中。他读史书有四个特点:一是内容广泛,不拘一格,正史、野史、中国史、世界史皆在浏览之列;二是既涉猎断代史知识,又读通史;三是读史也读文,文史结合;四是联系现实生活,运用新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地吸收文化遗产。毛泽东读《资治通鉴》读了17遍,“每读都获益匪浅”。
毛泽东也酷爱古典文学,他的许多军事智慧就有《三国演义》的影响。1938年10月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会间休息时,毛泽东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不看完这三部书,不算是中国人。”对于传统中国哲学,毛泽东也多有涉猎,特别是学习先秦儒家、法家和道家哲学,宋明理学,近代哲学,进而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各派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为他后来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打下了深厚基础。
毛泽东“自力研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学说,各派无政府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后经过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五四运动的洗礼,毛泽东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改造中国,改造世界。从此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并且为之奋斗终身。
毛泽东敦品力学,受益于名师熏陶,亦得学友帮助。求学一师,得当时湖南学界名师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先生的教诲,结识了蔡和森、何叔衡、陈昌、张昆弟、萧子昇等志同道合的学友,治学方法更为精进,视听得以延伸。1915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发表《征友启事》,意欲结交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他感到探求真理,需要团结同志,甚至需要建立一个比较严密的组织。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13人在蔡和森家中正式成立新民学会。
青年毛泽东不把自己禁锢在书斋中,而是着眼于社会变革,读“无字之书”,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游学”是毛泽东读“无字之书”最常用的方式。1917年暑假期间,他与萧子昇“游学”,历时月余,步行九百华里,到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地考察;1917年寒假期间,他走访浏阳文家市铁炉冲一带,和农民一起挑水、种菜、栽树;1918年夏初,他与蔡和森赴洞庭湖部分县区游历,这为日后深入社会调查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自幼深受湖湘文化“实事求是”的实学思潮熏陶。他特别重视“能见之于事实”的“有用之学”,注重社会调查研究,明确提出要“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
青年毛泽东“自动学习”,读有字之书,修学储能;“自力研究”,读无字之书,敦品力学。正如其所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我们青年人应践行青年毛泽东“自动学习、自力研究”读书实践,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