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全面落实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求

作者:何 振 来源:2022年第17期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2日 05时13分26秒 编辑:陈家琦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据统计,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有1600多万专任教师,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向好,但个别师德失守事件不时发生并曝光于网络,引发严重的网络舆情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近年来,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自觉树立“好老师”与“大先生”的追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做的是塑造灵魂的工作,师德关系“人”的成长。“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将师德放在重要位置,明确良好的师德应具备正确的政治品德、高尚的公民品德、优良的职业道德等基本内涵。“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主动自觉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成为“大先生”、成就“大先生”,成为我国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牢牢坚持“培根铸魂”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其职责排在第一的正是“传道”。如果连自己都不“明道”、不“信道”,如何去“传道”?当前,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日益增长,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在复杂多元的网络环境下,师德师风问题成为社会或媒体关注的焦点,任何一起师德师风负面事件都极可能引发社会上的轩然大波。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将师德专题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推进以系列培训、专题研讨、交流座谈、线上讨论等多种形式,分层分类逐级开展学习教育,让“十项准则”“好老师”“大先生”要求等内化为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教师在服务师生和服务社会中厚植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

正确处理“师德底线”与“师德模范”的关系。师德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容不得半点“瑕疵”和污点,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差距,违反师德行为时有发生,损害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作为舆论场域的网络生态,多种元素的冲突与杂糅,恰恰具备将师德争议案例推向大众聚焦的条件,甚至左右舆情。以学术性骚扰为例,目前形成的共识是“一例都多”,即哪怕只有一例发生,也不应该被忽视和容忍。教师对所涉关系对象的行为责任必须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可操作性和专业性,明示“可为”与“不可为”行为,对违规违纪违法等师德失范行为坚决执行“一票否决”,拒绝“家丑不可外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息事宁人的袒护姑息做法。同时,要坚决反对打着“关注教师权益、追求师德底线”的旗号“降低师德标准、摒弃师德模范”的思想和行径,也要处理好“师德模范”与“自然人”的关系,让榜样示范引领与失德警示教育同步发力。

充分发挥“专项整治”与“常态监督”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师生之间不对等的权利结构环境下,每一起师源性伤害往往能够瞬时引爆网络舆论。因此,既要聚焦师德师风问题易发高发频发的行为领域,又要形成社会监督合力,有法可依让事件定性明确,让争议弱化,减少“一竹篙打翻一船人”现象。比如,2021年是湖南“师德师风建设年”,全省通过开展对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零容忍整治“课上不讲课下讲”“组织开办校外培训班”“同家长搞利益交换”等行为。又如长沙市教育局打造师德师风监督举报平台,通过“码上”举报,马上受理,构建“零距离”的举报渠道,实现“指尖监督”。再如怀化市印发《怀化市师德师风“十严禁”》通知,严禁在师德师风教育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凡发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灯下黑”或出现重大负面舆情、恶性事件造成严重影响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从严追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不断增强师德评价和行业协同的合力。目前,个别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仍然时有发生,学术不端行为让身处“学术共同体”的部分教师心存侥幸心理,呈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路人心态。因此,要完善思想政治表现和师德师风的联审机制,严把教师准入政治关口,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骨干培育、导师遴选、专家聘任、评优奖励、职位晋升、聘期考核、课题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严格师德师风过程考核及其结果运用,摒弃以业务评价代替师德师风评价。重视政府相关部门、社会行业协会、学科学术研究组织、各类学校在入职教育、资格认证、成果认定等方面的协同联动,建立教师师德失范人员信息库,将师德失范人员纳入教师“黑名单”,并实行动态管理。

(作者系湖南城市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湖南省高校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