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秋到花明楼

作者:刘 骄 来源:2022年第22期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5日 03时18分14秒 编辑:陈家琦


64e356cd09ab256885fb46c6646fbf35.jpeg


此时,正是深秋,碧空万里、玉宇澄明,层林尽染、微风送爽,差不多是湖南最美的季节。从长沙出发,向西行,约一小时车程,便到宁乡花明楼——一个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地方。她在陆游的诗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她在县志的传说里,“楼上书声琅琅,楼下柳暗花明,遂将其起名花明楼”;而她被世人所熟知,更多的是因为,她是一代伟人刘少奇的故乡。


(一)

1898年深秋,刘少奇在花明楼炭子冲出生。“冲”者,山间平地也。炭子冲山多林密,尤多松、杉及杂木树种,有人便来此伐木烧炭。慢慢地,烧炭的人越聚越多,炭子冲之名也就约定俗成、叫了开去。

走进炭子冲,山丘连绵,树木葱郁。其东南有山,形如二狮伏卧,名曰双狮山;西南有河,为湘江支流之一,名曰靳河。山间有良田数千亩,土地肥沃,盛产稻米。刘少奇故居坐落在炭子冲中部东面山坡之下,前拥池塘,后依小丘,堪称风景绝佳之地。尤其是故居北面,有十多株高大的枫树挺立,此时正红火灿烂,在山水间恣意绽放,令人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故居是一栋坐东朝西的普通农舍,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占地约80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30多间。

说起来,刘少奇家在当时算是大户,既有田地、又兼卖酒,家境颇为殷实。刘少奇在此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8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柘木冲私塾读书,《三字经》《千字文》等是他的启蒙教材。此后几年,他差不多一年换一个私塾,所读之书照例是经史子集等。虽居山野偏僻之地,但刘少奇从小便有大志,求学时曾写诗明志:“小树两边栽,浓荫绿上阶。他年成大树,便是栋梁材。”理想之远大、志气之高昂,跃然纸上。他特别喜欢读书,附近能看到的、能借的书,他基本上都看了,乡亲们私下里戏称他为“刘九书柜”,以称赞他读书之多、阅读之广。1913年,15岁的刘少奇带着一本《辛亥革命始末记》,踌躇满志地走出了炭子冲,来到宁乡县城,开启外出求学生涯。此后,他便只有寒暑假才回炭子冲居住一段时间。1922年7月,刘少奇从莫斯科留学回国,到长沙参加中共湘区委员会工作时,回家乡住了几天,从此一别39年。离家少年时,归来已白发。1961年,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再次回到炭子冲,住了一个星期。之后,便再也没能回来。

百年苦难辉煌。这栋房子也因主人的命运而变化浮沉。1959年,故居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少奇同志旧居”木质红底金字匾额悬于槽门门楣,每日来故居参观者甚众。省市多次申报,想把故居建成纪念馆,刘少奇坚决不同意。1961年回乡后,他便要求将旧居房屋分给无房的群众居住,桌、凳、锅、灶等物件也全部分给社员。“文革”开始后,故居遭到严重破坏,文物大多丢失,所幸的是房屋已分给群众居住,才免遭被拆毁的噩运。1980年,刘少奇被平反昭雪,故居启动修缮,群众将冒险收藏的木质红底金字匾额送来,一批文物也物归原主。1982年,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1988年,故居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好心必有好报,大德必有大得。目睹今日故居的一砖一瓦,无不令人感慨万千,也让我们明白一个千古至理:心系人民者必为人民所爱戴,心为人民者必为人民所铭记。


(二)

2018年,刘少奇诞辰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讲话中赞颂刘少奇“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建立了卓著功勋”。置身炭子冲,流连故居里,刘少奇光辉的一生仿佛在眼前一一闪过。而此时,最让人感怀的,还是1961年刘少奇最后一次回到家乡的那段时光。

针对当时全国农村的严峻情况,1961年四五月间,身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回到湖南,进行了44天蹲点调查,其中在老家炭子冲待了7天6晚。

回到炭子冲,老宅多年未住人,条件异常简陋。即便如此,刘少奇还是婉拒县里已经安排好的宽敞明亮的公社住房,执意要住在老宅里——就住儿时的卧室,用的是煤油灯,睡的是硬铺床,吃的是自家饭。办公的地方也安排在老宅,堂屋变成会议室,餐桌就是会议桌……这样做,为的就是能够和老百姓近一点、再近一点。

现在堂屋墙上挂着一幅照片,记录了当时召开座谈会的情景。一张四方桌,几把长条凳,刘少奇和乡亲们围坐一堂,大家都笑容满面、轻松闲适。乡亲们依乡俗尊称刘少奇为“九阿公”,称王光美为“九阿婆”,刘少奇还是一口宁乡话,和大家拉家常,乡情乡谊便在几句寒暄中厚重起来、亲切起来。

在炭子冲几天时间,刘少奇很忙,他到田间看生产、食堂访社员、医院看病人,既叙情谊,更为听到真实声音、察看真实情况。老百姓是否有饭吃?公共食堂是否可行?旱情到底怎么样?田里收成如何?在与亲人和昔日好友的交流中,刘少奇掌握到了真实情况。根据调查,刘少奇当即决定解散大队公共食堂。群众奔走相告,无不拍掌欢迎,几天时间,全县的公共食堂都停办了。刘少奇听从民心、顺从民意、务实果敢的作风,赢得了家乡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虽只几天时间,刘少奇却用言传身教标示了共产党员的形象,树立了调查研究的典范。正是细处见精神,平时见真章。点滴往事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位伟大共产主义者的光辉灵魂和崇高品格。


(三)

花明楼景区,除了刘少奇故居、纪念馆、铜像广场及花明楼外,还有一处别致的景观——“修养亭”,以刘少奇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创意基点和内容主体。亭内既有刘少奇的手书石刻,又有历代名家论修养的金句,既有党的领导人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高度评价,又有名家赞颂《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书画作品,丰富而生动。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刘少奇的代表作之一,全文4万8000多字,最初是1939年刘少奇为延安马列学院学员所做的演讲稿,系统回答了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修养、怎样进行修养等问题,毛泽东评价“写得很好,提倡正气,反对邪气”。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党员,为了党,为了社会进化与人类解放,为了千百万劳苦大众的共同长远的利益而奋斗到底,直至终身,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是最值得。”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刘少奇用笔写下共产党员的“修养圣经”,更用身体力行为之作注。

刘少奇是自我修养的楷模。在他革命的一生中,无论顺境逆境,都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加强自我修养,始终对党忠诚。他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也鼓励别人讲真话。即使在“文革”那样艰难的时刻,他仍然誓言“一个革命者,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一心不变”。

刘少奇是严谨持家的典范。他在给孩子的家书中写道:“我们希望你能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能够真正继续承担起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现在学习要认真、刻苦,热爱劳动,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关心集体,关心国内外大事,为了人民和集体,可以有所牺牲,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将来,党和人民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可以做好什么工作。”他时刻教育子女不能搞特殊化、不能脱离群众,要求身边工作人员不请客、不迎送,不准向地方提任何要求和接受任何礼物。良好家风令人深感敬佩。

纵览刘少奇的一生,再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真是字字见精神,有一种高山仰止的力量,过去、现在、将来,都让人感动、启人深思、照人前行。


(四)

刘少奇生在秋天,逝在秋天。秋日拜谒花明楼炭子冲,见红枫如火、人流如织,一股别样的暖意涌上心头。斯人已逝,然国强民富、复兴在望,大可告慰伟人之灵:他毕生奋斗、向往追求的,正在泱泱中华实现。


上一篇 秋天的回响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