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征程上,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作出的一系列新部署,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民生问题大于天。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发展为了民生,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抓发展可以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民生连着发展,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民生保障改善。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如果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是“指南针”。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特别是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新征程上,我们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实施政策、采取措施、开展行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民生福祉放在第一位”,都要坚持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的力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突出补短板、解难题、兜底线,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都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收入、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也有利于创造新的增长点、增强长期增长潜力,而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毋庸置疑,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的努力,我国民生短板加快补齐,民生底线不断筑牢,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和全方位跃升,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现在,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就业质量显著提升,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但是,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新征程上,增进民生福祉,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要严格遵循“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
坚持尽力而为,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群众所需所盼,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民生保障和改善,像落实发展任务那样落实民生保障和改善任务,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的力度,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予以解决,分类分步予以解决。
坚持量力而行,就是坚持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做超越阶段的事情,始终把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建立在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经济发展、民生的保障和改善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违背规律就会搁浅或翻船。无论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还是增加居民收入,抑或是制定帮扶政策推动乡村振兴,都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根据现有条件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能搞西方“福利国家”那一套。当年一些拉美国家搞民粹主义,高福利养了一批“懒人”和不劳而获者,结果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不能自拔。福利待遇上去了就下不来了,搞超出能力的福利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要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
要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这一工作思路既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深刻把握,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
守住底线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们的国力财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
突出重点就是要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要把党和政府工作重点、政策支持重点、财力保障重点,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重点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在此基础上做好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
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尤其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引导舆论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使广大群众进一步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自身奋斗的目标,政府不能包打天下。
统筹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
当前,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过去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现在人民群众有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等更多层次的需求。适应这些变化,必须统筹做好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针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政策举措,我们要一抓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拉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新征程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等。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新征程上,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要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要吸取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的教训,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切实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等等。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新征程上,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制度引领,围绕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等目标加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强化问题导向,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紧盯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硬骨头,不断推进改革。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以及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等等。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新征程上,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要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等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