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作者:周 勇 来源:2022年第24期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9日 11时54分56秒 编辑:陈家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专门作为一个部分进行阐述,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明确三者的国家建设支撑地位。三者都是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基本着力点,都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战略基础。二是凸显了三者任务特定性、联系交互性、内容整体性。要科教兴国,必须通过人的因素能动,尤其人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无论是获得的入口还是发挥作用的出口,都离不开人才,比如要通过人才工作的创新,才能够达成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表现为专利成果产出、新技术方案推出等,这些成果、方案要转化为实际应用还有漫长的中试和产业化过程,创新应用也需要通过人才来完成。同时,教育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只有高水平的师资,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可以说人才质量首先决定于教学质量。教育服务社会也是通过所培养出的人,人才质量决定教育服务社会的质量。教育、科技发展,及两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都是人才的“果”,同时教育、科技也是人才的“因”。教育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过程锻炼人才。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只有协调发展、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建设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处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在相关部分对教育发展展开论述。教育发展的方略是抓根本、统筹体系、综合改革。

办教育必须抓好三个根本。一是培养什么人,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怎样培养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好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三是为谁培养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民为中心培养人,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人。

办教育要突出重点统筹不同阶段教育。义务教育要推进优质均衡和城乡、区域一体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坚持普惠发展;高中教育允许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要优化类型定位;高等教育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继续教育要面向终身学习。要统筹好不同类型教育、不同部门教育,包括教育及其相关领域、机构的工作,如统筹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要统筹不同学科,比如在继续巩固传统学科基础上,推进学科创新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统筹不同成分教育,比如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办教育离不开综合配套改革。要严格教材、学校管理,深化教学评价、育人、资助等领域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如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进一步规范社会机构办学,对高校非学历教育改革办学组织形式强化监管力量,创新管理办法,实施管办分离,构建好我国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双翼”体系。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及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当自立自强。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瓶颈,尤其自2018年以来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制裁中兴、华为等中国高科技公司,以及今年俄乌爆发危机给我们教训和启示深刻。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们需要一手抓科技创新,实现技术新突破,一手抓创新应用,实现产业新发展。对科技创新重在扎实推进,对创新应用重在加快驱动发展。

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抓科技创新。面对美西方的封堵,我国科技创新突破等不得,但科技创新要求平心静气、久久为功,又急不得,需要发挥我国举国体制优势,从基础层面发力,力争在关键领域尽早取得创新进展。需要抓基本布局,即做好主体布局,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做好载体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抓基础能力建设,即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抓基础制度建设,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评价,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抓创新文化建设,即培养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尊重创新价值。抓国际创新交流,即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科技创新无论是交流的范围,还是协作的平台、聚拢的创新要素都不断国际化,在此背景下,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将中国真正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创新高地。

要强化激励,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一方面要抓好基础创新、前沿突破;一方面要抓好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将科技力尽快转化成经济力、国防力、文化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创新项目为抓手推动产业化发展,即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原创性研究为突破推动跨越式发展,即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要以激励改革为手段推动创新发展,即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新产品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以企业为主导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即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要以科技型骨干企业为引领推动中小微企业体系化发展,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首先要育好人才,然后要用好人才。育好用好人才的根本标准是人才是否引领了驱动,是否通过人才强国实现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将我国真正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人才强国战略内涵。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发展的能动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人才强国更深刻的战略内涵,把人才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提出了战略目标。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既是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也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重点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的人才战略不仅是国内战略,更是国际战略,不仅仅使用好自己的人才,也要用好世界的人才;不仅仅要让中国人才在国内建设中发挥好作用,还要在世界舞台上大显身手。

明晰了战略逻辑。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成功需要才干,建设事业既需要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也需要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精英人才。而且我们的事业无比宽广,经济社会体系无比复杂,产业体系无比宏大,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各种技能的人才、各领域各专业的人才。所以说,人才是第一资源。

指明了战略路径。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当前我国人才成长面临的国际形势严峻,美西方对中国的打压无所不用其极,连正常的科技文化交流、留学都受到了干扰。当前美国许多大学的专业不对中国留学生开放,现有华裔人才受到严格管控。很多基础性人才、关键技术领域人才,靠“借鸡生蛋”,依赖别国培养越来越不可行,中国必须自己培养。同时,美西方长期以来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形态洗脑,一些年轻缺乏阅历和政治历练的留学生归国后容易成为西方发动颜色革命、干预中国内政的“棋子”,所以自己的人才还得自己培养。

强调了战略原则。根本原则是党管人才,把人才置于党的领导之下,人才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其他具体原则包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尊重劳动,就是既承认体力劳动也承认智力劳动,智力和体力都是劳动要素,都能产生价值。尊重知识,对知识在生产发展和生活进步中的作用予以承认,重视知识对发展的显著促进作用,鼓励人们自觉学习知识、主动运用知识,通过知识改变国家、民族,乃至个人发展命运。尊重人才,人才作为知识的掌握者、精通者、运用者,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巨大作用;对人才的尊重不仅要体现在荣誉上、精神上,还要兑现在职务上、物质上。尊重创造,就是要反对守旧守成,循规蹈矩,要鼓励人们勇于尝试新办法、新举措、新路子,宽容失败,允许失误。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工作是一个宏大工程,需要在战略指引下,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推行之。当前我国人才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育才用才机制还不够通畅,人才闲置、荒废、大材小用等现象还很多,还有一些领域人才匮乏;推进高质量发展许多卡点就卡在育人用人上,需要在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制定落实相关工作细则,根本解决人才瓶颈问题。

科学制定人才政策,即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人才培育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更多依靠涵养、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其成长,切不可“杀鸡取卵”式使用和对待人才。

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即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比如在科研领域,既需要基础研究人才,也需要应用研究人才、工艺和产品开发人才,更需要一线技工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需要重视高等教育,也需要重视职业教育,还需要重视非学历教育;既需要重视学术教育,也需要重视技能教育;既需要重视智力劳动修炼,也需要重视体力劳动磨炼。比如无论是传统工匠,还是新经济时代的技术工人,都需要具备娴熟的技艺和足够的体能。这类动手技能的培养宜早不宜迟,最好是在14岁之前开始学,最晚不宜超过18岁。而现在的学历竞争让年轻人几乎在18岁以前都不会有机会去学各种手工活,在工厂接受技能训练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等到20多岁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想改行当技工,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失去最佳时机。我国应尽快解决这类人才培养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即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改变大城市、中心地区人才过度集中,大材小用,内卷现象严重的局面,加快人才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流动,以人才的合理布局推动区域布局优化。要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中国走向世界中心的过程必定也是世界人才涌向中国的过程。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即努力培养更多,造就水平更高的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教育不断高学历化的同时实现人才质量全面攀升,在产业不断高级化的同时实现自有人才比例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提升。

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即用好用活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各类人才,把中国建成国际人才聚集地。让国内人才在国际流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成长为世界一流人才;在国际交流中不断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及时把握国际科研前沿。创新国际人才政策,增强中国的国际人才吸引力,吸引国际人才为中国建设服务,为“一带一路”服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服务。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即人才政策不能停留于口头、文件和宣传口号上,要在政策内容和具体执行中充分体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通过有效的政策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比如对人才只分不同领域,贡献大小,不以学历、学位、论文、项目、职称、荣誉奖项论英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