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领袖们都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从毛泽东同志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到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指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这“五字诀”,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求“深”: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一千九百多年前,东汉早期哲学家王充在《论衡·别通》中写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他把涉水分为“浅水”“颇深”“尤甚”三个层次,得出“入道弥深,所见弥大”的结论。2016年7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广大新闻工作者分享了这段话,以此说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重要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最大的课堂,实际是最真的学问。只有走进基层大课堂,拜人民为师,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把调查研究往深里做。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善于钻“矛盾窝”,深入调研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和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如果调研不深入,真实的情况、深层次的问题“捞”不上来,就容易“好心办坏事”,出台群众不认同的政策和群众不买账的措施,甚至导致“酿酒成醋”的突出问题。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工作作风。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他跑遍了所有的村;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他提倡“四下基层”到群众中去;在浙江任省委书记,他跑遍了所有的县市区……执掌中央后,习近平总书记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深入车间码头、田间地头、市场社区、哨所舰艇、果园水库,强调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求“实”:不兴伪事兴务实
“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这是东汉末年政论家荀悦对当政者的劝言。2006年12月,主政浙江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文章,郑重提出“不兴伪事兴务实”,带领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这也成为他后来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
“不兴伪事兴务实”,关键是作风要实。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第一条就明确强调:“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十多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为全党作出了示范。
调查研究不实,决策和落实都成问题。2013年9月,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批评一种现象:“现在调查研究好像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让别人知道我在调查研究,我在忘我工作,我在接触群众。而这个‘功能’在一些人那里似乎渐渐变成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功能,调查研究的本来目的倒变成次要的、甚至可有可无的了……没有留声留影,那不就等于没有去活动吗?显然,这其中有个导向问题。”他反复告诫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调研,不能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搞指示多、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不能搞调研自主性差、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不能搞到工作成绩突出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真正把功夫下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上。
求“细”:致广大而尽精微
《寻乌调查》是党的历史上调查研究的名篇。这个调查报告内容庞大却细致入微,不仅摸清了苏维埃政权下的农村土地问题,探寻中国土地革命的正确方向,还详细调查了城镇尤其是城镇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情况,为制定资产阶级及城市贫民群众的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2011年11月,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毛泽东寻乌调查的事例,十分推崇这种作风。
求“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研究和分析群众来信是调查研究、广开言路的重要渠道。在福州工作时,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收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要求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反对的意见,并身体力行做到“四个亲自”,即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批阅、亲自查办。正是这样的“亲自”有力印证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爱民情结,充分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干事创业如此,调查研究亦如此。既要胸有全局、胸怀大局,又要落实落细、积微成著。他言传身教作表率。武陵腹地,走进黑黢黢的木屋,握着百姓的手唠家常问情况;大别山区,更换三种交通工具来到金寨大湾村,逐页翻看扶贫手册;阿尔山中,踏雪登上海拔1000多米的三角山哨所,向执勤哨兵嘘寒问暖……从无数的求“细”中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体察人民群众的情绪,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从而作出人民群众满意的科学决策。
求“准”:透过现象看本质找规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各种风险挑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把握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这是这次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求“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阶段。调查是了解“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研究则是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求“准”,必须用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做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敲,直至得出规律性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精准调研是精准施策的基础,精准施策是精准调研的目的,这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2020年,为了开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以各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从7月21日到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七场座谈会,包括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此外,有关部门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精准调研,带来决策精准发力。从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到谋划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再到科学精准抗击世纪疫情……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求“效”:把成果运用好把问题解决好
“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坚持先调研后决策,从调查研究中获得真知灼见,通过调查研究抓科学决策和贯彻落实,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树立了光辉典范。
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要切实按照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以及涉及多个地区或部门单位的问题,上下协同、整体推动解决,从而使调查研究成为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建新功的过程。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