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林伯渠的《农村十日》,“沉浸式”调研的生动范例

作者:张 米 来源:“指点”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1日 10时06分32秒 编辑:张米

图片

林伯渠的《农村十日》,“沉浸式”调研的生动范例

——“重温经典学调研”系列⑥

“这次农村小住十日,觉得内容太丰富了,需要虚心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哩。”

这是延安时期,林伯渠在调查报告《农村十日》中的由衷感慨。林伯渠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政治家,被尊称为“延安五老”之一。当时的林伯渠担任着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1943年4月25日至5月6日,他赴安塞、志丹两县农村进行调查研究。

在山沟里,在田埂上,在农舍中,他与农民促膝谈心,广泛倾听群众意见,了解农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根据掌握的材料和情况,写下了《农村十日》一文,号召边区军民向好的劳动者看齐,争当生产斗争中的英雄。

同吃同住同商量的“沉浸式”调查

1941年是陕甘宁边区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毛泽东同志曾就此回忆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如何克服困难呢?精兵简政(减少脱产人员数量),减轻农民负担之外,更重要的措施就是做加法,开展以农业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增加农业产出。由此,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经过两年左右的艰苦奋斗,陕甘宁边区基本实现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边区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十日》就是林伯渠在大生产运动取得一定成效后的巩固阶段所作的调查研究、形成的调查报告。

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十分注意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用了极大的精力去抓生产。同时,他也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他对边区政府和工作人员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认真学习和实行调查研究”。他说:“要贯彻政策之执行,就必须善于指导干部检查执行程度,因之也就需要对于干部及其执行程度有调查研究。”他每到一地,就走家串户,了解人民疾苦,宣传党的政策,教育机关干部、工作人员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并经常带头深入到工、农、商、学、兵中,把调查研究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

1941年是边区征缴公粮最重的一年,这年冬季边区参议会一结束,年迈体弱的林伯渠,就冒着风雪严寒,率领二十多人到陕北甘泉、富县一带进行调研。他运用“解剖麻雀”的办法,以甘泉三区两乡为对象,分头到各村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农村各方面情况,为边区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43年上半年,为了贯彻西北局高干会作出的发展生产是边区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之中心”的方针,林伯渠又到安塞、志丹两县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听取他们对政府的意见和要求,并同他们讨论开荒、种植、运输、制订家庭生产计划等问题,对群众的鼓舞很大。

在这次调查中,林伯渠沉入农村十天十夜,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商量,积极动员军民投身大生产,鼓励大家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更大的成绩,并且强调领导干部要向群众学习,向劳动者学习,向英雄学习。

图片

图片

“小住十日”发现了什么?

在调查研究中,林伯渠十分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前1941年底至1942年初,林伯渠率队在甘泉、富县进行调查,他带领考察团走家串户,亲自调查了解情况,指出了这两个县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三三制实行得比较差、县参议会没有开展经常工作;租佃关系未能解决,对人权保障不够;行政机构尚不健全;干部文化水平太低等。”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改进政府工作的若干意见。

几年以来,林伯渠对农村农民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持续关注,力求解决之法、应对之策。《农村十日》一文中,林伯渠就重点对农户计划、开荒、变工等生产工作中出现的几类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原因剖析。

比如,工作方法问题。“要把全乡农户计划做好,就得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但也并不是各地都普遍地做了农户计划,如志丹一区只选择了示范村来做计划”。《农村十日》中记述了类似这种方式方法效率低下,计划没有全面覆盖、综合兼顾的情况。

再比如,工作态度问题。“有些农户计划写得很简单,从那里看不出过去的经济状况,今年多种多少地,要发展成什么样子,有些计划甚至只是把去年的照抄一遍”。《农村十日》中记述了这类态度敷衍、脱离实际等情况。

图片

还有,工作作风问题。“区乡干部去和他们做计划时,只把数目记下来,没有和他们商量研究是否可以想法子多打些粮食,或是给他们解决生产中一些问题。因此有些老百姓看到计划表时,一想就想到公家又要调查统计什么了,很少觉得它对他们有什么实际帮助。” 《农村十日》中记述了这类干部工作流于形式、散漫失责,以及宣传失位导致群众观念还未转变的情况。

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农户计划是“总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计划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整体生产工作的效率和成绩。在林伯渠看来,区乡推动生产的干部不应满足于数字上的概念,而要深入去发现许多生动的事实,具体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做好整体工作的“关键第一步”。

《农村十日》中还记述了农业生产中的几个关键点,主要集中在执行开荒、变工等环节。“在缺牛或牛乏的情况下,也很少有人拿起镢头去掏地。”“许多地方还未把变工搞起来,老百姓说他们没有这个习惯。”“农民本来是稀稀拉拉的,公家说你们看看,愿组织的自动组织,那谁也懒得搞。”当时农村的开荒、变工、作风转变等问题是大生产运动推进中面对的重点问题,也是农业生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伯渠通过调查,纾难解困,有效推动了开荒、变工的有效执行。

除此之外,林伯渠还在《农村十日》中提出了农贷、表彰奖励、清理“二流子”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应对资金短缺、农民观念未转变、积极性不高、不团结的难题。

图片

“人人争识林老头”的作风形象

“人人争识林老头,亲切有如家人父。灯前细谈几件事,米面油盐棉花布。”这是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赞誉林伯渠的一首诗,在诗中他对林伯渠深入农村实际调查研究、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作风形象作了生动的刻画。

早在1941年12月20日,当林伯渠着调查团一行出现在甘泉县城时,有认识他的人马上就传开了,老乡们纷纷赶来,他们看到的是一位手牵马缰、风尘仆仆的布衣老者。整个调研期间,林伯渠手拄拐杖,走家串户,他每到一个地方,群众就会络绎不绝地去看望他,向他诉说衷肠。他们诉说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甚至于邻里间的纠纷都告诉他。凡和他谈过话的老乡,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才是我们的主席呀!没有一点官架子,奇怪的是,我们的一切他都知道哩!”通过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林伯渠了解到很多真实情况,对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起到了极大作用。

而在此次调查中林伯渠更是把亲切、务实的作风发挥得淋漓尽致。《农村十日》中,记述了林伯渠与农民亲切交谈、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的种种细节。“政府奖励劳动英雄的消息到处宣传,没有受奖的也愿较个高下。我在志丹米家砭就遇到一个叫尚经宽的农民,他把自己的生产情形告诉我后,反过来问我:主席,你看我够得上够不上一个劳动英雄?”“老汉曹永胜一面称道自己种庄稼的本领,一面又用探询的眼光瞅着我,好像说种地是老百姓的事,你问它干啥呀!”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林伯渠感慨地说:“为什么我们不应向你们学习呢,你们是大地的儿子。人类的智慧、血汗,不都是埋藏在劳动中吗?我们政府号召生产,要大家丰衣足食,就必须每个人向好的劳动者看齐,成为新的英雄啊。这次农村小住10日,觉得实际内容太丰富了,需要虚心去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哩。”

从中可以看出,林伯渠与农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深入群众的“沉浸式”调研,林伯渠对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具体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

图片

今天,我们重温林伯渠同志的《农村十日》,就要学习他这种身体力行、深入实际、求真务实的调研作风。尽可能地多到基层、多到乡村一线去,多与基层群众交朋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翻开《农村十日》,还值得称道的是其细腻生动的文风,文章开篇写道:

“沿着延安到志丹的大道上,春雨润泽了肥沃的田野,路旁熟地大部已翻过下种,茁壮的麦苗向阳挺立着。显露在农民脸上的,是喜悦的颜色,他们一个个都赶牛到地里去了,家里只留下婆姨小娃。一路上运盐牲口络绎于途,南区合作社运盐队的小旗时常招展在人们的眼前,木板成了北上牲口主要驮运的货物。羊羔早下来了,随着大的羊群踯躅在青草葱茂的山坡上。”

林伯渠以富有文学色彩,极具画面感的语言,速写了当时的环境、情景,将人一下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文风代表作风,《农村十日》能写得如此生动好读,皆因他调查时身体力行,观察时细致入微,学习时虚心深入,干活时大汗淋漓,写作时才能生动鲜活,冒着腾腾热气。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