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赏析 | 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作者:孙慧 来源:2023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4日 04时27分17秒 编辑:陈家琦


赏析副本.png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期我们节选刊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第十五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并强调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第十五节中明确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在“站起来”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工作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毛泽东同志首先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因为“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而且“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关于如何发展革命的民族文化,毛泽东同志认为,要坚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形式是民族的,内容是新民主主义的,这才能称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一方面,我们“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包括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像消化食物一样,“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他还结合我们党成立以来机械套用“本本”和字句给革命事业带来严重危害的教训,着重强调了“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这一重要法宝。

毛泽东同志接着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因为“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毛泽东同志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同时,也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在此,他阐述了三条原则:一是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因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二是“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三是必须尊重历史的辩证法,引导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不是颂古非今。

最后,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化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他认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如果革命的文化不“大众化”,没有人接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毛泽东同志还深刻指出了革命文化的最终源泉,强调为了实现革命文化的大众化,“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在这篇重要文献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和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概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既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近代文化思潮运动的历史实践,从文化层面对“古今中西”之争作出的历史性总结,又为中国文化的重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原则,那就是通过民族形式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去改造中国固有的文化,通过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些重要思想,在当时起到了凝聚民族力量、促进革命胜利的重要作用,也为以后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提供了重要思想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发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第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增强十四亿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积蓄自信、自立、自强的强大能量,以更强的历史主动精神再创中华文明新辉煌。

第二,必须坚持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铸就了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继续推进“两个结合”。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融通汇合的理论结晶,是“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的最大成果。在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将其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强大力量。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