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黄洪珍 李蕊枫 来源:2023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5日 07时07分55秒 编辑:陈家琦


中国式现代化.png


党的二十大是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与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主流媒体聚焦报道的重大主题,为加快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契机与展示舞台。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实际上就是要用“中国话”讲述“中国故事”。作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与排头兵,主流媒体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把握新概念、进行新表述,以自主、交流、求同存异的思维实践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可复制可参考可供学习的实践经验。

自主:统一话语概念、认知以及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把握中国特色,最重要的是有“以我为主”的自主意识。长期以来,这种自主意识的不足使得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阐释缺乏影响力,从而在国际上频频被“带节奏”。破除被“带节奏”的局面,关键在于注重自主性的中国特色话语概念、认知以及表达的内在统一,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作出不同于西方的阐释。在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中,央媒进行了有益尝试。在话语概念方面,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等,均以图文、视频等形式描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阐释。在认知中,各大央媒将“中国式现代化”描述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发展道路,聚焦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成果。在表达中,视频、动画以及互动留言等手段的使用,也使得央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独具创意,形象易懂。

交流:实现共通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即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也要实现精神文明富足。就国际传播而言,讲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与世界进行物质方面的交换,同时也要进行精神方面的交流。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目的即是补全我国与世界精神方面的交流不足,在交流中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共通理解,向世界呈现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发展道路。在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中,各大央媒就如何深化“交流”采取了很多举措。首先是“借船出海、借嘴发声”,与外媒合作,以及利用外籍记者、学者们的母语优势表述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如中国日报推出“双语科普二十大”栏目,面向全球发布科普系列短视频。此外,央媒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跨国互动”,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媒体活动,主动创造交流机会,广泛宣介“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价值。

求同存异:达成长久对话。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通过交流实现理解,就必须具备求同存异的思维。求同存异意味着尊重以及磨合,是一种弱化偏见、达成共识的有效方式。“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描述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国家话语,对国际社会而言无疑具有政治色彩,在传播过程中须以求同存异思维挖掘“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和而不同,从而在对话实践中达成“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中国价值与世界价值的“同”。在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中,求同存异思维体现在央媒的精准传播之中。如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新征程的中国与世界”活动中,针对不同国家,展开了不同主题的系列活动:G7国家已经经历过现代化,则与其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助力全球发展的意义”,亚非国家正在经历现代化,则与其共商“新征程 共命运”。在求同存异的主题中,实现同一目标,即阐述“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