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新湘论点:ChatGPT“热”的冷思考:是人工智能,不是无所不能

作者: 来源:“指点”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4日 09时16分17秒 编辑:张米

最近你收到的资讯是不是也被ChatGPT强势霸屏?这款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推出的新型应用正在以其强大的人工智能语言处理能力火爆全网。

图片

ChatGPT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例如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等。让ChatGPT迅速出圈的点就在于它几乎无所不知,无论是生活中的常识,还是问一些专业性强的问题,它都能回答。同时还具备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仿真智慧程度有时会让人产生错觉:自己仿佛是在与真人交流对话。

通过ChatGPT的大火,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潜在产业化方向,所谓AIGC,即AI-Generated-Content,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来生成内容,被认为是继专业产出内容(PGC)、用户产出内容(UGC)后的新型内容生产方式。由于它在模拟人脑智慧方面的表现过于突出,一时间,AI取代人类工作的恐慌再度加剧。

图片

从人机交互的层面来看,可能用纯粹被动的工具来刻画人工智能已经不恰当了。它好像越来越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了。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人工智能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破对于数据和算法的依赖?AI会不会真的像电影《Her》里的操作系统“萨曼莎”一样拥有人类的情感?今后使用像ChatGPT这类产品所生产的内容里有没有它的主观意识?

在前几年,我们看到了连克世界围棋名将的Alphago,人类大脑完败人工智能。这种情况说明,把大量的棋局输入电脑加以模拟、分析,归纳成数据,然后得出一套可以随机应变、见招拆招的下棋逻辑,就连身经百战的围棋高手都要败下阵来。因为人类在面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考虑范围往往局限于个人的经历,要是再加上一些临场发挥的不稳定,出现差错的概率必然是会比机器人高的。就好比在生产线上,让工人和机器手臂比赛组装零件,在速度和精准度上我们有胜算吗?

这种以大数据分析结果作为决策依据的人工智能,正在尝试浸入各个领域。今年春节在微博看到一个小视频,高速公路上,开特斯拉回乡过年的人都在驾驶座上盖着毯子打盹儿呢。评论区立刻开锅,有的感慨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有的则为视频中睡觉的车主捏了把汗,还有人澄清说:没睡着没睡着!自动驾驶模式开启之后,每开一段距离都会提示要手动校准方向盘,以确保驾驶者的状态,得不到回应的话,系统会自动切换回人工驾驶模式。人工智能汽车不会疲倦、不会随意更改路线、不会不认识路标、也不会闹脾气,但它会担心临时出现的意外。所以,人工智能所面对的难点正是技术之外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仿造近似人脑的智慧,在知识的整理、规律的求索上显示出优势。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聊天机器人……林林总总。但在ChatGPT身上,机器人好像开始表现得有同理心了!注意,这里是“表现”,那并不说明它在聊天时能洞察你的微表情、get到你的潜台词。

图片

你向机器人提问:假如你是电视剧《狂飙》里的泰叔,家族内斗时,该支持程程还是高启强?我想,就算ChatGPT能答出内斗的完整剧情,也不一定能作出最完美的选择。因为这个答案与事件本身并不相干,是主观方面的事情,牵涉到个人的偏好、习惯,是经由对事件的理解引申出来个人角度的考虑。决定事情要有选择的标准、尺度和方向,这些恰恰是无法简单整理直接存入大数据库的。涉及到情感和抉择的时候,人工智能好像就不那么好使了。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也同样如此。面对同一个模特,不同的画家画出来的画作不可能毫无二致。但在同一个大数据库下同一款机器人,使用同样的软件、给出同样的关键词,也许会得到相同的结果。这样的情况就是由于人的阅历、认知、审美和个性所造成的差异,而这些东西在机器人身上是找不到的。在技术层面上或许我们可以承认人工智能略胜一筹,但在情感层面上,它可能就有志难酬了。

那些AI生成的艺术作品乍一看,感觉在构图、明暗和色彩方面无可挑剔,但那和真正可以称得上创作的作品天悬地隔,经不起推敲,它没有“温度”,没有“深度”。即使“智能画家”可以勾勒出写实派的笔触,那它能表现出写意派的意趣吗?即使“智能书法家”可以毫不费力的写出各种字体,但它能展现出笔墨之间的神采吗?南北朝谢赫提出的艺术标准“六法论”中,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艺术创作的气度韵致让人工智能无计可施。

图片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是如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正是它的“武器”。然而,知识宽度的不够却不是人脑的弱点。以教学为例,AI可以迅速吸收老师教授的所有的知识点,然后给出百分之百且准确无误的反馈,人脑却有可能只接收到百分之八十或更少的内容。不过,教学的意义并不是完全纯粹的内容传送,而是激发从知识延伸出来的东西。学习历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事实,而是从中学会思考。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许多类ChatGPT的机器人或许拥有一些“人格”,但它们是否拥有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和三观呢?我们的性格、伦理、好奇心、想象力、第六感这些无法实现数据化的东西又该如何解决?说到数据,问题就更多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库涵盖的时间段、界限、范围等等都值得考虑。

勿庸置疑,人工智能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它的发展进步,我们不用一味地欢欣雀跃,也不必一味地跼蹐不安,更不能一味地置身事外。很多时候,一种事物的突然火爆,可能更多的只是一种生意,是资本在背后的炒作。

秉持着全局观和未来观,在历史纵深中审视新的技术,即使大数据时代在很多方面已然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但是,科技只是人类追求更快速度、更高效率、更优体验的一种手段,它“有所能”,但不是“无所不能”,更不是世界的一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