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坚持“四个必须”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作者:靳呈伟 来源:2023年第10期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22日 04时07分15秒 编辑:陈家琦


坚持四个必须副本.png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着眼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四个必须”的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方式、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系统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及时调整发展理念和思路,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系统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解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课题,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的必由之路,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整体。因此,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把握发展,要树立全面的观念、系统的观念,克服单打一思想,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不能以偏概全。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不是只有经济指标这一项。因此,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衡量发展,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推动发展,要求全党全国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使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能畸轻畸重,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无论哪一个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同时,也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发展的速度、效能、可持续性,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以创新发展引领和支撑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赋予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发展含金量不断提高,从拼数量到拼质量、从谋速度到谋效益的转变日益彰显,标志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质的有效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质的稳步有效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再获得国内国际条件的支持因而不可持续。这要求将关注点从“有没有”“有多少”转移到“好不好”“优不优”上,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仍然需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只有如此,才能筑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基础,才能有效提升发展质量。可以说,高质量发展是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的发展。因此,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经济工作要把握好“六个统筹”,其中就包括“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已有改革基础上,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了深层次体制机制弊端,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了很多领域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一带一路”等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高质量建设,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关键。为此,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破解相互交织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增长新动力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和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供给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推出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必然会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方式展开。处在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世界再次站在历史演变的十字路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这要求我们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全党全国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成效最好的脱贫攻坚战,实现小康这个千年梦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补齐短板弱项。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优化分配结构,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促进共同富裕。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研究员)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