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湘江
三湘四水,滋养着湖南这片沃土,孕育了湘人的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
“湖湘文化具有敢为人先、经世致用、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鲜明特征,蕴含着创新的基因。”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说。
在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上,沈晓明提出,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使之成为湖南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的第四项标志性工程。湖南科教资源丰富、智力资源充足、产业基础扎实,近年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可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能够充分保障企业来湖南发展有项目可投、有利润可赚、充分被尊重。
“我们要激活改革之力、扩大开放之门、清澈市场之水,让发展动能在三湘大地激扬喷发。”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表示,要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向一流迈进,向领先看齐,向顶尖攀登,努力做到在中部领先、在全国有地位、在国际有影响。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48个,居中部第一;有研发活动的规模工业企业占比达51.59%,全国排名第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共4个,居中西部第一……创新触角由点及面、连线成片,诠释出湖南从“制造”迈向“创造”的底气。
国际工程机械展、世界计算大会等行业盛会永久性落户湖南,18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湘投资,1638家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累计到位资金7454亿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激荡起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近期,沈晓明与长三角知名企业家投资考察团会谈时表示,湖南地处长江中游,近年来积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长三角地区合作良好、前景广阔。希望长三角地区企业家多来湖南投资兴业,积极参与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更好实现互利共赢。
湘江潮涌,人才汇聚;创新发展,动能澎湃。
◎记者 刘礼文 夏子航
创新引领
产业发展敢为天下先
汲麓山之灵,起湘江之势。
当文化与经济互融共促,“跃升”“提高”“首个”等关键词,定格了湖南长沙在锚定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中展现的自信与从容。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东麓,始建于宋开宝九年(976年),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集句联已在岳麓书院悬挂两百余年,“实事求是”牌匾高悬于大堂正中。
“岳麓书院复兴发展,一方面为湖南的腾飞提供了文化底蕴、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孕育了湖南人才之盛和科创之基,展现出城市未来发展的无限空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院长肖永明表示。
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长沙拥有深厚的产学研基础。20多年前,9名中南大学院士敢于打破思想禁锢,“下海”创办高科技企业,开启了从0到1的创业探索,一度掀起“院士创业潮”。现如今,这所百年学府的莘莘学子创办的山河智能、博云新材、金博股份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已成为行业翘楚,为产业湘军注入蓬勃动能。
“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强化湖南特色和优势。”近期,在湖南大学举行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长沙主场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副校长柴立元表示,湖南拥有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金属、种业等优势产业,也拥有一批优秀的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力量;要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产业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成果转化转换模式。
从“院士创业潮”,到实验室模式,湖南始终把重研发的思路融入产业创新发展之中。
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湖南省四大实验室建设“跑步向前”,以形成首台、首套、首创、首批等前沿性、引领性成果为目标,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湖南正用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突破技术“无人区”,用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搏击全球市场浪潮。
全球每下线10台混凝土机械就有8台产自湖南;电力机车占全球市场份额27%,居全球第一;中国每生产10台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就有9台产自湖南……湖南率先建立起省领导联系产业链(群)机制,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池”,推动资金、政策和力量等资源加快向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已培育出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三,中西部第一。
抢占产业创新制高点,关键还要看“硬核”成色。目前,湖南全省有研发活动的规模工业企业占比达51.59%,全国排名第一;规模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28.03%,全国排名第六。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山河智能创始人何清华不断用数据书写创新路:3年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700多件、发明专利200余件,仅2023年上半年就申请专利92件。
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生产的中小直径及超大直径掘进机主轴承
自创业之初,湖南企业、工程机械行业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铁建重工就定下两条铁律:只生产填补国内和世界空白的产品;只生产市场占有率和科技水平处于国内行业前两名的产品。
技术先行突破,应用随之破题。现如今,随着由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直径8.61米盾构机主轴承顺利下线,我国企业彻底攻克并自主掌握了盾构机主轴承全系列产品从设计、材料到制造、试验全过程关键核心技术,使国产盾构机有了全系列的“中国芯”。
龙头企业、优势产业的研发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百姓生活与产业结构。
圣湘生物智能产线工程师正在检查全自动化仪器生产线
圣湘生物采用“磁珠法”研发的第一个国产高敏肝炎核酸检测试剂,不仅实现进口试剂替换,还将每次检测费用从1000元降低到200到300元;九芝堂通过从“制造”跨越至“智造”,公司拳头产品每分钟的产量提速5倍,可节省75%的人工;以楚天科技为“链主”汇聚落地的12家企业,因“链”集聚、以“链”布局、靠“链”发力,引领湖南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产业强势崛起。
长沙《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各类创新平台达3000家以上,研发企业(中心)达500家以上。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们将把研发企业(中心)集聚工程摆在首位。”长沙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平表示,一方面要招引一批国际研发中心项目,鼓励外商在长沙依法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开放创新平台等;另一方面,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鼓励科技型企业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创业空间、联合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长沙金融中心一景
投资驱动
海内外巨头打造产业高地
从区位来看,湖南先天不占优,不沿边、不靠海。想要加快发展,开辟通道、出湖出海,成为第一要务。
如今,陆路“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水路基本形成现代内河航运体系,加之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长沙机场一流空港建设,湖南已建成一个承东启西、南联北进,与四方相连、与四海相通的现代交通格局。
“湖南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数字化合作潜力巨大。”在长沙参加2023世界计算大会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华为将发挥自身技术、人才、服务等优势,全力支持湖南的音视频产业、先进计算产业发展,积极参与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等,助推湖南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定的信心,源自深厚的基础。近年来,华为多个重要项目相继在湘落地。如华为携手比亚迪落地望城智能终端产业园,助力打造千亿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在湘江新区打造基于鲲鹏架构的全国首个“硬件+软件”生态基地——湘江鲲鹏,赋能区域计算产业。
近期,在进一步实地考察湖南的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后,交银金租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斌称:“交银金租将充分发挥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湖南省产业结构总体布局的战略性分析研究,积极融入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建设的发展热潮。”
“感受到了贴心与热情。”9月初,长沙市宁乡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奔赴上海,与中环控股就进一步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中环控股董事长余竹云感慨称:“宁乡高新区在新能源产业及零碳产业园项目上专业性强,我们对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充满期待。”
一句“让湘商在湘更吃香”,激荡起无数湘商的家乡情怀和回乡投资创业热情。
近5年来,上海市湖南商会促进湘商回归,推动产业投资、兴业发展项目400余项,落地投资2000亿元。其中,伟仁集团投资的“中国茶谷”、明园集团投资的“湖南同祺医药科技”被湖南省政府评为标志性回归项目。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新技术迅猛发展之下行业热点快速切换,全球供应链重大调整,这些因素都对企业和投资者产生深远影响。上海市湖南商会会长、上海伟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东海认为:“这正是全体湘商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发挥湘商特有的敏锐力、把握趋势的预见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汲取力量,积极应对,共同拥抱新变化、走好新征程、实现新跨越。”
项目落地、产业叩门、企业安家,产业基础是一方面,优良的营商环境则是“催化剂”。
“半条被子温暖中国”的湖南郴州,以项目促融合,以服务兴全域,不断书写出“潮涌三湘风正劲”的生动实践。
今年9月中旬,在郴州召开的2023湖南文旅产业投融资大会上,一大批招商引资成果顺利达成。其中,纳入省级签约招商引资重大项目50个,投资总额234.7亿元,涵盖旅游景区开发、文旅产业融合、度假酒店、餐饮、康养中心、乡村振兴以及文旅配套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再看湘江西岸,湖南金融中心聚核赋能,构建起“持牌金融+基金小镇+金融科技+配套服务机构”四柱支撑的金融产业格局,已累计支持5000多家企业获得区内合作金融机构贷款6000多亿元,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不仅要让湖南看到世界,更要让湖南被世界看到。
从去年的“千百十”工程,到今年的“三改一扩”“智赋千企”,湖南湘潭持续推出诚意举措,吸引了外企巨头密集造访。
“进一步加大在湘潭产业投资和布局力度。”特种气体专家、德国梅塞尔集团监事会主席斯蒂芬·梅塞尔话音刚落,来自德国的全球性汽车和工业产品供应商——舍弗勒集团首席执行官克劳斯·罗森菲尔德先生又高调宣布,将连续三年在湘潭扩大投资进行技术升级。
10月中旬,为期3天的“2023跨国公司湖南行”活动掀起新高潮,成为跨国公司高管集中到湖南最多的一次经贸活动。79家跨国公司、128名高管齐聚湘江,一路辗转于长沙、株洲、湘潭、张家界多地,深入了解湖南的医疗器械、轨道交通、新能源、文旅等产业,为火热的招商引资再添“一把火”。
正是一场场盛大的经贸活动,一次次高效的握手洽谈,不断吸引着跨国企业加码来湘投资。湖南省商务厅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全省新设外资企业232家,实际使用外资9.54亿美元。
铁建重工生产的盾构机
英才汇聚
共筑创新创业“理想之城”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湖南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最好的风景留给科研人员,把湘江科学城打造成为研发人才和科学家们的‘理想之城’,成为创新创业、研发创造的首选区、集聚区。”长沙市委副书记、岳麓区委书记谭勇说,要让优秀人才及其家庭住得起房、上得好学、看得起病,快乐、专心干事业。
对引进的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和院士等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发放“长沙人才绿卡”,可享受长沙户籍人口购房政策,依法依规享受就医绿色通道及子女入学等系列便利政策……《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推出的诸多招才引智新政,助力长沙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高地”。
铁建重工厂区
湖南是科教大省,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三所985高校,在多个领域专业人才资源优势突出。
2023年9月1日,国防科技大学迎来建校70周年纪念日。走进国防科技大学空天楼,“人才森林”展示墙震撼人心:5年来,新增两院院士2名、国家杰青3名、国家优青3人,获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70年以来,学校先后培养输送各类人才20余万名,一大批科技帅才、系统总师、首席专家,在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前沿领域取得不少突破性成果。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30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洞庭实验室主任单杨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为湖南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单杨表示,湖南是科教大省,要搞好服务,建立更好的环境和机制体制,把更多专家留在长沙、留在湖南工作。
“要重视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从本科生就开始精细培养,因为这个年龄是最有活力的。”单杨认为。
想要留住年轻人,城市的“烟火气”和“潮流气”不可或缺。从人潮汹涌的“五一广场”,到“茶颜悦色”带火一座城;从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南博物院,到马栏山、“芒果台”……长沙,这座中部城市生机勃勃、热情洋溢、宜业宜居。
数据显示,位居2023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三名的长沙,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中部省会第一,房价收入比保持全国主要大城市最低。2022年,长沙新增人口18.13万人,创造了长沙人口发展的新纪录,取得长沙全市经济总量增速、常住人口增量排名万亿城市“双第一”佳绩。
深谙人才之重要性,湖南用拳拳实招、条条高招,广泛集聚青年俊才,招揽全球顶尖英才。
与湖南合作由来已久的香港城市大学,正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和人才落地在此。香港城市大学校长梅彦昌说:“今年借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契机,将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推动更多香港城市大学科研成果和优秀人才在长沙落地生根。”
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坐标上,湖南正对标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宏伟目标,搏击“三高四新”的美好蓝图,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乘风破浪,奋楫前行。
橘子洲头,千帆竞发。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