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抓住“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关键

作者:贺新元 张雁翎 来源:2023年第22期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3日 03时35分54秒 编辑:陈家琦


讲坛副本.png


今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大成就,首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一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党建篇,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深刻认识理解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键在于理解和把握好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根本性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思想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新时代以来,在党的建设上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习近平总书记从“十三个方面”,对党的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进行了集成性的思想凝练和理论升华,提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其内容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坚持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其中,“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是“十三个坚持”中最为核心的一个,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中最为根本性的建设。

这“十三个坚持”,科学回答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具有非常强的人民立场的价值导向性、凝心聚力的宽广道义性、普遍意义的科学真理性,体现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自信自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和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世界政党和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十三个坚持”,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战略目标、根本原则、科学布局、价值追求、重点任务,内涵深刻、系统全面,既是系统理论又有实践机制,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源于实践、源于人民,在指导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彰显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506.5万个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的建设的大格局、大气象。


党的政治建设是贯穿其中的根本性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揭示出了党的建设的本质,是党的建设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一个永恒课题。可以说,没有政治上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无从谈起,而政治上的先进性离不开政治建设;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按党的政治规律展开党的建设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必然。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键是要把“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这一要求领会深、把握准、落到位。

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是管总的、管根本的,是“纲”和“本”,居统领地位。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背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必须围绕政治建设来进行。如果党的政治建设不力,党的其他建设就会失去根基、迷失方向,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就拿这“十三个坚持”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是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离开了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全面领导就会失去根基,也难以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全领域;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各项工作,才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比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离开党的政治建设,党的自我革命就有可能失去领导力和精神纽带而难以引领社会革命。比如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的充分体现;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须加强政治建设,否则,就会流于空话。比如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主要靠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而科学理论则是党的理想信念的形成依据;如果离开以党的政治路线为根本遵循,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不能保持高度一致,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党的政治建设贯穿于组织体系建设全过程,组织体系建设的质量如何取决于其政治基础的厚实,而政治基础的夯实离不开党的政治建设,否则,党的组织体系就可能出现涣散;比如干部、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其决定性作用的发挥首先必须确定正确的政治组织路线。只有在选人用人环境上突出政治生态建设,在干部教育培训上突出政治方向引领,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突出政治标准为先,在干部监督管理上突出政治纪律严明,才可能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比如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党的其他纪律的根本引领。在党的各项纪律中,政治纪律始终是起统领作用的,是管根本的。比如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民心的最大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必须从党的政治建设高度来谋划,否则,就难以一体化推进。比如政治监督是建设与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主攻方向和核心内容,而政治监督是党的政治建设在监督领域实践的具体形态;离开政治监督,整个监督体系就会因失去政治灵魂而难以起到监督之效。比如制度治党是党的建设的基础,依规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保证;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保证;离开党的政治建设的指引,制度和法规在治党中的执行效果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无论是“全面”还是“严”,其内在要求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离开政治建设,政治责任就无从谈起。


要义在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要义在于通过“十三个坚持”使全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组织规模之大、党员人数之多,都是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当然,大有大的优势;但是,大也有大的难处。对于难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有哪些“独有难题”,又怎样去破解?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面临的“独有难题”作出了“六个如何始终”的概括,即: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就为全党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指明了行动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进一步破解“独有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提醒全党:不要忘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不要忘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难题是关系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问题,关系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就是提醒全党: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如果没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如果没有全党全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就什么事也办不成。这个难题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就是提醒全党:一个在14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期,如果能力不足、本领不强,就无法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这个难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关键问题,关系重大、决定全局。“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就是提醒全党: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大党长期执政,承平日久,容易追求安逸享乐,从而精神懈怠、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这个难题关系到党能不能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永葆革命精神、坚定革命斗志,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精气神、走好新的赶考路。“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就是提醒全党: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个难题关系到党能不能突破“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世界性难题,能不能在直面问题、克服不足中永葆青春活力而长盛不衰。“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是提醒全党: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这个难题事关党的肌体健康,事关我们党能否汇聚起激浊扬清的强大正能量,事关我们党能否做到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六个如何始终”的“独有难题”旨在解答我们党从何而来、因何而生并不断前进的问题,解决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本领、能力问题,解决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定力问题,解决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十三个坚持”是破解这些独有难题的“金钥匙”。只要始终贯彻和运用“十三个坚持”,不断地去解决这些独有难题,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定会不断取得新进展,创造新辉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