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护卫核工业“粮食”安全
——记湖南首届“新时代新雷锋”丁德馨
在清晨的南华校园,常常能看到一位身子微微向右倾斜的老人,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向他执着坚守的实验室或课堂。他就是丁德馨,南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7年来,他克服强直性脊柱炎、脑中风病痛,致力于铀矿采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这一完整的铀矿采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被誉为核工业“粮食”的安全护卫者、中国铀矿采冶学科的拓荒牛,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好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湖南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矢志坚守,成就一个学科一个行业
作为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第一批研究生,丁德馨在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有色金属开采,毕业后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1986年,丁德馨毅然从省会长沙来到衡阳工学院(南华大学前身之一)参与采矿工程(铀矿采冶)专业重建工作。从此,“强核报国”成为丁德馨毕生的志向。上世纪90年代,不少教师在核工业军转民和深化改革时选择转行另谋发展,他毅然选择坚守中国核工业人才培养第一线。他坚定地认为:“老一辈历经千辛万苦建立的中国核工业,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得有人守住这个点。”
鉴于当时国内地浸采铀尚处于先导试验阶段,为了尽快掌握地浸采铀技术,他先后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做访问研究。因为出色的科研水平和扎实的教学能力,数次被校方挽留。面对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平台,他不为所动,选择回国。“我一定要把国外先进的铀矿采冶技术和理念带回中国!”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出国留学时立下的誓言。
回国后,他扎根南华,担任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无论是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还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撰教材等,他都亲力亲为。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经过25年的艰辛努力,南华大学建成了我国唯一培养铀矿采冶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从无到有、先行独行、执着苦干,丁德馨不负众望,以“拓荒牛”精神将铀矿采冶这条路越走越宽。
立德树人,为核工业培育优秀人才
多年来,丁德馨坚持“用知识去启迪学生心扉,用严教去规范学生行为,用爱心去感受学生真情,用关爱去指导学生成长”。他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都能扎根铀矿采冶第一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奏响“强核报国”的生命之歌。而他自己奏响生命之歌的舞台在讲台、在实验室,即使是在病床上,这种信念也从未间断过。
1977年,丁德馨插队锻炼时所受的腰伤就已经变成强直性脊柱炎,当时的医生对他说:“10年后你很可能会瘫痪。”10年里,病痛始终伴随,但他没有瘫痪。2008年,强直性脊柱炎让丁德馨全身僵直,不得不做双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三天,病床头摆上条小矮凳,他便趴着开始工作;2015年,在博士论文答辩期间丁德馨突患脑中风,上午9时已经浑身冒汗明显不适,硬挺了11个小时完成每一位博士论文的最后修改,最佳治疗时机里他在尽他的导师职责。这次从ICU出来后,他“害怕”了,可他怕的不是站不起来,而是怕被别人同情、被当成闲人,怕的是再也搞不了科研。
半年后,一度走路、吃饭甚至写字都无法自理的丁德馨,又重新站在了他深爱的讲台和实验室。因为中风后遗症,丁德馨走起路来身子往右倾斜,左手下垂,右手上下摆动。尽管走路都费劲,但他却可以站着讲四个小时的课不停歇;300米的斜井,他坚持一步一步走到底,只为带着学生去井底做实验。
“做科研最需要的是认真严谨的态度。”丁德馨常常如此教育学生,他自己更是这方面的楷模。在病痛恢复期,他坚持参加每周一次的课题组组会。为获取第一手实验数据,尽管行动不便,他依然和其他同事及学生同吃、同住、同行、同干,冒着酷暑,顶着寒风,深入铀矿山做调查、分析和研究。“我们从丁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高度负责、勤奋忘我及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拼搏精神。”丁德馨的学生如是说。
南华大学为核工业培养6000余名专业人才,丁德馨都曾担任他们的任课老师。丁德馨还培养了130余名研究生,其中近40人扎根核工业、铀矿山一线工作。
丁德馨说:“这些年没有因为病痛放弃想做的事情,终于让自己有一些成就感”。现在他通过治疗和锻炼,基本控制住病情,他说,“还是希望能做更多的事,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一点贡献。”他的事迹登上微博热搜,网友纷纷留言说:这才是真正的偶像。
创新奉献,护卫核工业“粮食”安全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丁德馨始终坚守一个原则:我的科研方向就是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带着团队攻关,保障国家需求。
我国铀矿储量大,但品位低,且多为中小型矿床。丁德馨围绕着国家重大需求攻坚克难、守正创新,在低品位铀矿资源的高效绿色开发领域砥砺深耕,护卫核工业“粮食”安全。为解决铀矿物的解离问题,实现低品位铀矿资源的高效开发,他带领科研团队,对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对连续微波和脉冲微波的响应特性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明了新的供电模式以及新的脉冲磁控管驱动电源,攻克了“铀矿物微波强制解离技术”“堆浸铀矿高效喷淋系统”“大通量离子交换装置”及“全浆循环增粒沉淀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发了“多模微波强制解离-堆浸新工艺”和“脉冲微波强制解离-搅拌浸出新工艺”。为解决铀矿采冶产生的放射性污染问题,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创建了相关领域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及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发明了多项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建立起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体系。此外,他还从企业生产实际中提炼科学问题和技术突破方向,在溶浸采铀反应迁移模型、智能溶浸采铀系统、深部硬岩铀矿床智能开采技术、退役铀矿山与退役铀尾矿库生态修复新技术等方面不断攻关,使团队研究一直处于本领域前沿。
凭借日积月累和创新进取,丁德馨和他的团队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核能开发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湖南省技术发明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及国家发明专利等60余项。
“科研必须把握国际前沿,只有这样才不会走别人的老路,才能实现赶超,才永远不会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丁德馨始终认为,从无到有还远远不够,唯有放眼世界,超越一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才能真正守护国家安全。为了这份初心,他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将继续耕耘在教学科研最前线,奋斗在铀矿采冶领域最前沿,竭尽所能护卫核工业“粮食”安全。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