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科学回答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
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需要鼓励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一些西方政客煽动意识形态对立和阵营对抗,冷战思维阴魂不散,“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沉渣泛起,不仅阻碍着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而且加重了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强调文化的突出作用,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胸怀天下的宏阔视野,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思想,主张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为破解时代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文化建设思想中汲取思想资源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党的文化建设最新理论成果,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精神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构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不论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观念形态的文化,都是劳动的创造物,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同时,文化对政治经济又具有反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典型的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等特征。还揭示了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比如,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领导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确立了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江泽民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重要命题,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胡锦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文化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把文化建设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守正创新,推动文化观点、理念系统化、学理化,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篇章。这些观点、理念主要包括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的“九个坚持”、今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明确的“十四个强调”、今年10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七个着力”重要指示。这些都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体系化的梳理。
文化思想的创新和突破有:创造性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精神内核,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点,发挥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破解了近代以来文化领域的“古今中西之争”。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创作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欢迎、人民满意作为追求目标,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明确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不断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二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三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四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五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基础和文明目标,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文明形态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的高度,深入把握文化与文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内在关系,阐释了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是旧邦新命;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要创新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不断打开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空间,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过程中形成的文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建设过程中要开放包容,既要凸显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保持中华文明特有的风采和魅力,又必须海纳百川,博采百家之长,以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文化建设要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新征程,以现代化实践为基础,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在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过程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