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加快长株潭“绿心”地区绿色发展转型

作者:朱佩娟 来源:2024年第12期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4日 04时50分53秒 编辑:陈家琦

朱佩娟副本.png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发展作为新兴发展范式,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底线约束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战略构想。长株潭“绿心”地区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地带,新出台的上位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其保障长株潭都市圈生态安全的责任使命,也对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全面研判“绿心”地区绿色转型发展形势,充分厘清新时代绿色转型发展的概念内涵,明晰助推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径,对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关键路径指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绿色转型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谋划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步入新发展阶段,需要准确识别并紧紧把握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立足全球视野,统筹构建新发展格局,加速推进绿色转型机制探索,精心谋划关键路径与实施抓手。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绿色转型总抓手,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需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倒逼产业升级,改变生产消费模式,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是建设美丽湖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湖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湖南需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建成空气常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湖南,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关键路径指引。


加快长株潭“绿心”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径

长株潭“绿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中心绿地,区内生态资源丰富,共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22个,具有充裕的生态资本,为“绿心”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坐拥5处4A级景区和多类型公园,文旅品牌建设和文旅活动开展持续向好,深厚底蕴为“绿心”文旅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绿心”总规和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工业企业有序退出,长株潭“绿心”地区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从2018年的7583.19公顷下降至2020年的6969.72公顷,城镇建设用地从3736.19公顷下降至2924.05公顷,开发建设活动进一步有序规范;2020年,“绿心”地区森林覆盖率为49.99%,超过2025年规划目标值47%,生态资源保护持续向好。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绿心”在美化景观、调节周边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城镇生态隔离净化等方面呈现出较高的生态服务价值。

在绿色发展的要求下,长株潭“绿心”地区摆脱过去单一落后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之间融合发展的步伐加快、意愿增强。但“绿心”地区的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影响产业融合的要素集聚和进展,面临区域发展联动较弱,资源要素整合有待加强,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突出等一系列挑战。长株潭“绿心”地区绿色转型发展必须对其人地关系系统中生态保护与发展机会复杂交互的特殊子系统有深入认知,对其整体性、系统性、区域性的特征有明晰把握,才能找到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径。

构建生态产品市场化路径。以推进生态资源盘活流转,搭建生态市场交易体系为重点,通过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制度,掌握“绿心”地区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保护和开发利用状况。探索建立以生态系统服务消耗量为依据的生态环境指标及产权交易机制,明晰市场化运营主体、客体的产权责任,探索构建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生态指标及产权交易机制,实现生态资源指标流转,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化、可量化、可经营,变生态资产为真金白银。

推动空间生态产业绿色化。强调以生态绿色价值催生环境友好的新产业新模式,注重生态空间的弹性管控与生态产业的科学准入。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高整体效益,实现农村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发展。依托区位优势及成片耕地资源,发掘农业资源特色,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体系,以田园综合体的形式培育长株潭城郊菜篮子,发展丘陵有机农业,推动特色农业强镇建设。创新利用生态资本,在全面保护“绿心”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风景旅游资源基础上,打造花博园主体联动、生态主题联动、体育主题联动、文化主题联动多个特色游憩景点。策划多条旅游线路和节事活动,将“绿心”地区建设成为具有高品质集聚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强化新兴产业绿色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创新型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服务端引擎培育新型产业发展,引进三市重大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的应用创新研发平台,聚焦三市产业共性技术攻坚,布局重要产业链关键共性需求的创新研发载体。强力打造高端服务产业跃迁,以培育绿色未来经济产业链为线索,导入“高价值”绿色产业,推进创新引领与绿色经济示范,按照景城同建、产居一体的原则,培育高附加值区域,形成差异化产业团组,实现“绿心”地区的增值发展。依托绿色产业园建设,以探索绿色创新产业的发展模式为重点,大力引进绿色创新技术,以技术创新带动区域新兴产业发展。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吸引绿色创新产业要素高效集聚,推动新兴产业绿色创新发展,推动实现开发与保护协调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探索整体转型发展新抓手。建立区际利益平衡机制,增强“绿心”地区发展协调性。制定区域利益协调政策,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等区际利益平衡机制及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补偿机制,促进财政税收制度的正向调节。建立地方政府生态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土地发展权的配置转移政策,实现空间发展权益均衡。积极探索“两山”价值的转换政策机制,利用区域“绿心”的生态价值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转型。完善相关立法,通过刚性的法律法规保障区域“绿心”地区的保护与发展,为发挥“绿心”地区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功能提供法治保障。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