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 努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者:黄晓霓 杨嘉莉 来源:2024年第13期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5日 04时56分46秒 编辑:陈家琦

岳麓讲坛副本.pn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拥有国家的外在形式,也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内在实质,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的特征,浸润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高度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内核。

“连续性”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剧烈的思想与政治革命,从而彻底摧毁原有的秩序架构,无数文明因此湮灭,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却能承前启后,继继绳绳,缔造了层层积淀、根系相通的文明成果,使中华文明延绵五千余年而历久弥新,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文化传统与制度活力,显示出强大的连续性特征,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旨在阐明“我们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的历史认同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是谁”及“我们为何可以称之为‘我们’”的重大政治认同问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共同的历史根基、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与整体性。回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体意识始终蕴含其中。历史故事、文化元素、民族史诗等历经岁月积淀而流传下来的中华文明,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个人情感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发各民族人民的共鸣,促使各民族人民不断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并强化了历史维度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说,在历史之维上,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赓续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源。

“创新性”激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创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驱动力,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挑战、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无畏品格。从中华文明创新性的角度而言,悠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守正创新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发展与壮大的历史。在中华文明长期滋养下,在日新不已民族精神推动下,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和各民族特点,构建了“大一统”理念之下的边疆民族治理模式,实现了制度创新,推动了边疆各民族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在“创新性”基因持续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不惧挑战、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无畏品格,这使得中华民族虽多次面临内忧外患、强敌入侵、文明危殆的严峻挑战,却仍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薪火相传、弦歌永续,在历经风雨沧桑后浴火重生,自觉凝聚成为一个能容纳多重共同体意蕴和价值关切的整体。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创新和变革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呈现出的外在形态。可以说,在发展之维上,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激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统一性”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建立在中华民族强大文化认同之上,植根于悠久历史传统之中,鲜明地体现为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思想深深熔铸于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它彰显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统一、疆域完整、民族团结的共同体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坚实支撑,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回顾历史发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此进程中,“统一性”基因深深融入中华各民族人民的深层精神世界,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践行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实现着国家统一、疆域完整、民族团结的共同体价值追求。对中华民族而言,着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包容性”涵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的共同文化,能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体现为求同存异、和合共生、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表现为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天下一家的包容情怀、因俗而治的包容政策,涵育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统一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妥善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使得中华文明既能凝聚共性也能包容差异性,持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各民族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思想文化基础,促进各民族逐步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尊重差异性到增进共同性,新征程上,推动和促进我国各民族进行更加广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这不仅与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紧密契合,更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和平性”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国风范。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世界向何处去”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时代之问。对此,中国始终坚持发挥中华文明“和平性”基因的重要作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铸造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也使得中华民族与其他文明达成相互尊重、共建共享、和平发展的和谐局面。就此意义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同源表达,皆源自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基因,旨在谋求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在历史长河中,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产物,其形成、发展与兴衰皆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进步息息相关。理解中华文明,既是认识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视角。“五个突出特征”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厚文明根底。在中华文明的浸润与滋养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将以更加自觉、更加自为的姿态得以夯实、铸牢。(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