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采药阡陌间
青葱少年时代,我曾有过一段采药阡陌间的难忘时光。
那时,家里兄弟姊妹多,家境窘迫。学校放假的日子,父亲就打发我上田埂、地头和溪边,采集菖蒲、野菊花、蒲公英和青木香等中草药,晾晒干后,等待中药店的收购员上门。这样多多少少也能换回几块钱,挣一个学期买练习本、铅笔和草稿纸的费用。
最初采的中草药中,大多是藤条、根茎,占的空间大,不好收纳,也卖不起价钱;后来,我就专挑选值钱的、容易辨识的青木香挖采。
一个人出门,父母担心。父亲让我和堂弟一起去,互相有个照应。一路上,兄弟俩有说有笑,在田垄平行而寻,互相在可以看见的视野内。
一天下来,满满的一篮子青木香,获得感十足。有时,堂弟手气不太好,采得少些,我俩就平分,也好交差。父母还夸我们是“有苦同吃、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好兄弟。
其实,兄弟俩一起出门,心思倒是想在一块的:都不愿待在家里帮大人做家务、干农活,宁愿到村子外的地方去转悠转悠。起先怕迷路,兄弟俩就瞄准亲朋戚友居住的方向走,万一累了,还有个落脚的地方,甚至蹭上一顿饭。
因有这样经历,我认得很多中草药名。如紫苏、车前子、山楂、桃仁、蓖麻子、菖蒲、桔梗、甘草、蝉蜕和蛇蜕等等。其中尤对青木香情有独钟,了解更深。它不但名字好听,而且香气袭人,只是有点味苦。这是一种喜长山谷、路旁、溪流两岸或山坡灌木丛中的中草药,根呈圆柱形;质坚而脆,轻轻折断,断面层环,隐约可见。
采药这活计,不采不知道,一采吓一跳。要采挖好的药材,须历尽艰辛。峭壁湿滑,蛇虫出没,石头磕碰,荆棘刺身,大大小小的惊险,我俩都遇到过。
积攒了几个月的中草药,堆满了堂屋一角。一天,放学归来,我发现屋角空了,父亲笑着说,收购员“一锅端”了。临走,还不忘说,这中草药气味浓烈,是顶好的药材,不像村子周边采来的。其实,父亲就等着收购员说出这句话,抿嘴笑道:我家那顽皮的崽伢子,没有心思在村上村下转来转去,这药,是他们跑到好远的山沟沟里采回的。
后来,我从镇上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郎中口里得知,好药材都藏在深山老林、人烟稀少的地方,它需要天地氤氲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
说来,采药在我的家乡,很有传统。每年端午前后,家家户户从野外采回艾叶、菖蒲和蒲公英,挂在门楣上,以避邪、祛病和防疫。
祖辈们认为,端午这天,由于季节变动致使阳气极盛,同时也是各种草药生长最为茂盛之时,采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这天,家里大人用菖蒲、艾叶等烧水给孩子洗澡,以祛除百病;大人则通过沐浴净化身心,以达到驱邪、避瘟、禳病之目的。
回想少年采药经历,除了收获的喜悦,还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点滴中草药知识,更滋生了我对外界的向往,对奇山异水的欣赏。对古诗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采药穷山川”“采药乱云间”“携篮采药归”等灵动的诗句,更容易领会了。
在古代文人眼里,采药是一件雅事。像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些大诗人都有过采药的经历并为之作诗的逸事。在他们身上,蕴含着济世的良知和进取的热忱。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渴望悬壶济世的情怀,对我选择学医,走上治病救人之路,对堂弟立志报国,作出投身军营之选择,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