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赏析 |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李兆杰 来源:2024年第12期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1日 04时21分34秒 编辑:陈家琦

赏析副本.png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本期我们节选刊登邓小平同志《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一文,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近日,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着眼于党的中心任务,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要求“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那时起,党和人民开始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推进改革。在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陆续展开,到1985年已经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这一年的8月28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决心。

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首先提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科学论断,从根本上回答了我国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那么,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是,在没有极大丰富物质条件的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需分配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解决。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这次谈话中,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基于对改革开放前我国体制弊端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强调:“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不但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在这次谈话中,他再次强调指出,“从1957年起,我们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缓慢”“如果按照社会主义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很不够的”。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同志在擘画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当时,国外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对此,邓小平同志的态度是坚决而明确的。他指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还强调:“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这说明,改革是在社会主义的原则下开展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改革的前提。

针对如何确保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会走向邪路这一问题,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也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过去四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是全新的事业,虽然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城市经济改革比农村经济改革复杂得多,难免要出差错、冒风险。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依靠强有力的社会主义国家机器克服开放政策带来的风险,确保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还谈到了对外开放的问题。他指出:“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从这些企业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样做不会也不可能破坏社会主义经济。”邓小平同志主张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通过对外开放来冲击旧体制、旧观念,以促进改革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其远见卓识和非凡胆略。

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逐步深入,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论述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改革思想对于我们党认识和推进改革有着深远影响。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是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征程上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旗帜,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要紧扣这个主题,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二是要突出改革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其他领域改革也要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实现纲举目张。三是要把牢价值取向。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要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四是要讲求方式方法。要结合具体实际开拓创新,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要狠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务求实效。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