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赓续文脉 守正创新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手迹

作者:刘馨蔓 来源:2024年第12期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1日 04时30分50秒 编辑:陈家琦

手迹副本.png


档案故事:“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的词。当时,中国国内对于京剧的发展问题存在争议,毛泽东主张对待京戏艺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这一题词为新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中国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题词的手稿保存在中央档案馆,这是湖南省档案馆保存的复制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根据手稿,编入《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和《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版)。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在解放中国人民的斗争中,有文化、军事两条战线,除了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因此,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南征北战中,还是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始终关注关心文化界人士,时常思考思想文化战线的新情况与新问题。“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就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文化方针。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领导人开始考虑新中国的文化工作,尤其是应该如何对待旧文化、又如何建立新文化的问题。1949年7月,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在贺电中写道:“我们中国是处在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情况中。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政权的建立,给人民的文化教育和人民的文学艺术开辟了发展的道路。”周恩来在会上专门阐述了“改造旧文艺的问题”,他指出:“凡是在群众中有基础的旧文艺,都应当重视它的改造。这种改造,首先和主要的是内容的改造。但是伴随这种内容的改造而来的,对于旧形式也必须有适当的与逐步的改造,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与统一。”随后,他传达了中央建立戏曲改革机构的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正式成立。当时,由于戏曲改造过于强调政治功用,本身的娱乐价值被忽视,传统戏曲生存困难。1950年11月,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专门总结戏曲改革的成绩与问题。1951年4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正式成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任院长,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早在延安时期,对于京剧(平剧)的问题就有争论,有的主张全部继承,有的主张全部取消。1942年毛泽东为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题词“推陈出新”,对争论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据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马少波回忆,他曾于“第一次文代会”期间当面请教“推陈出新”的含义。毛泽东回答,“陈”者旧也,过去的事物都叫旧,也就是所谓传统。传统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要改革。对传统的民主性的精华要推崇、推动、推进;封建性的糟粕要推开、推掉、推翻。同时要不断创造新的、先进的文化艺术。毛泽东特别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非简单抛弃“封建性的糟粕”,而对“民主性的精华”就可以照抄照搬,而是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造,即“批判地继承”。“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这个“批判地利用”,就是他讲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一题词,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观点,也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文化思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谨守发展方向之“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只有紧跟时代步伐、贴近人民需求,造就转化发展之“新”,才能真正引领时代。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强调,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历史文化,赓续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湖湘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呈现新气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这既是肯定,更是鞭策。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就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讲话精神,赓续文脉,守正创新,深刻把握“时”与“势”,认真担当“职”与“责”,切实推进“变”与“新”,奋力谱写文化发展新篇。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这是对“时”与“势”的判断。三闾大夫屈原在此沉吟,蔡伦造纸术影响深远,从宋明理学之祖周敦颐到“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从曾国藩到左宗棠,从毛泽东到蔡和森,“心忧天下”“经世致用”“实事求是”“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精神,在中华文化谱系中独具风流,湘籍革命家铸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深厚基础,更好担负起文化新使命的底气所在。最好的继承就是创新。赓续文脉,守正创新,湖南责无旁贷,这是对“职”与“责”的检验。在湖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利用好特色文化。只有在传承的同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将传统与现代交融,完成“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传承历史文化、赓续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湖南有雄厚基础,更要勇于开辟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考察湖南时提出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两道“融合命题”。答好两道融合题,即是对“求变”与“创新”的推进。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调研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时曾肯定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如今3800多家企业在此扎根,成就“中国V谷”。与此同时,湖南成功举办两届旅发大会,打造5张文旅名片,湘博受热捧,茶颜悦色国风出圈。三湘大地“古色”浓郁,“红色”炽热,文旅产业成为促进湖南开放崛起的新质力量。

千年湖湘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这份文化财富,在两道“融合命题”的指引下,破题以“新”,答题以“实”,以“人文之美”促“产业之兴”,更好地担负起文化新使命。

(作者单位:湖南省档案馆)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