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刊青海行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答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答卷
——全国党刊青海行①
夏昕
巍峨祁连山,浩渺青海湖,壮美三江源。
时序六月,阿柔草原上的金露梅,盛开着一丛丛的惊喜与梦幻;仙女湾四周的毛茛,绽放着道不尽的柔美与娇羞;门源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摇曳着无边的灿烂与浪漫。花团锦簇的青海大地,让人误以为来到了暮春三月杂树生花的江南。
记者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全国党刊主题采访团来走进江源大地,不仅处处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更是时时感受着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如同春天般的和美。
交融是民族团结进步最牢固的基石
一部青海史,就是一部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在这里,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书写了汉藏一家亲的千古佳话;在这里,上个世纪80年代发掘的都兰热水墓群,实证了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辉煌;在这里,从“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贵德县到蕴含深厚“和文化”的共和县,从赐予西部歌王王洛宾无穷创作灵感的金银滩到“青海北大门”峨堡古城,处处洋溢着青海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交融之美。
正是3年前这个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并不断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青海牢牢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教诲,坚定树立“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奋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目前,全省已实现所有市(州)和93%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级示范标准,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门源回族自治县皇城乡马营村牧户朵金成家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深度交流交往交融的家庭,家里共6口人,朵金成和他的妻子、女儿、儿子为蒙古族,他的母亲为土族,儿媳热孜亚·库热西为维吾尔族。虽然家里的人口多,生活习惯也很不一样,但是大家互相接纳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并且还互相高兴地交流不一样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一家人相处非常和睦,生活非常幸福。
6月,是共和草原最美的季节。每年此时,共和县各乡镇村社都要举办“邻居节”“百家宴”等结亲活动,不同的民族欢聚在一起,或现场进行才艺展示,或举行射箭和赛马比赛、或情歌对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场面其乐融融。多年前,共和县江西沟乡不同村的牧民因各种原因,不时会发生一点小冲突,后来乡里通过举办农牧民运动会、牧区“一家亲”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消除了他们的误会与矛盾,还让彼此还成了和睦共生、守望相助的好邻居、好朋友。
西宁市以社区“石榴籽家园”为抓手,着力构建互嵌式社区,目前已创建67家市级、167家县区级社区“石榴籽家园”。青海着力打造的“石榴籽家园”品牌向更广领域延伸、更大范围覆盖,全省累计建成388个“石榴籽家园”,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汉族、土族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在青海,广泛流传着这一形象生动的说法。而这种说法的背后,折射的是青海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时代律动。
交往交流交融,同胞同心同行。青海各族人民通过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互相促进,筑就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坚实的基石,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强大的凝聚力,激发了发展与繁荣的无穷内生动力。
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最持久的力量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青海针对民族地区在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紧握发展这把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胜势,奋力在发展中寻求“最优解”。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脱贫摘帽奔小康、面貌日新月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翻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祁连县峨堡镇峨堡村位于国道227线旁,村里接住国内旅游产业快速兴起的时代风口,抓住甘青旅游大环线全面连通的交通优势,大力开展“骑马射箭看草原”体验式旅游。如今,这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子有了产业,家家户户挣了钱,大家在奔富路上干劲极足。村里此前遗留的各种问题也迎刃而解,村民们生活得红红火火、和和睦睦。
海晏县紧紧把握“两弹一星”精神培育地这一独特的红色优势,从红色故事里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以红色资源发展红色产业,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如今,海晏县红色旅游、研学和培训已“火出圈”,文创产品、非遗产品、农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因此被带动起来。2023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50元,同比增长5.6%。
从提水浇地到自流灌溉,贵德黄河南岸谷地的居民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长期以来,贵德黄河南岸谷地的居民看着黄河没水喝水,更别提灌溉了。2019年,投资14.4亿元的拉西瓦灌溉工程正式开闸放水,通过总长达52.3公里的渠道、隧洞、渡槽、倒虹管等水利设施,彻底改变了贵德河阴、河西、河东、常牧、新街5乡镇,87个行政村地守着黄河没水用的历史。
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始终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民族共同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青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以贯之。近年来,全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一直保持在75%以上。每年,一批涵盖就业创业、城镇建设、乡村振兴、交通出行、社会保障、济困救助、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高质量完成,百姓“幸福账单”全面兑现。全省农牧民生活越来越富足,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民生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助推器”。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正不断为美好“加码”、为幸福“加速”、为生活“加温”,青海各族群众实实在在得到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孩子是民族团结进步最美好的未来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6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考察的第一站——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在高一(1)班教室观摩“新时代、新家乡”主题思政课后,他强调,“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尽管总书记来学校考察已是一周前的事,当时全程陪同讲解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常途,给全国党刊主题采访团讲述时仍激动不已:“总书记看得很细,问得很细,对学生发展的点点滴滴都非常关心。他详细询问学生构成、课程设置、体育锻炼、普通话水平等情况,走进食堂、宿舍楼察看学生就餐和住宿条件,嘱咐食堂工作人员一定要确保学生饮食安全、营养可口。”
异地办“飞校”,助飞果洛人。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由沪青共建的一所学校,其中上海援青资金投入1亿元。学校建在西宁市,面向果洛州所辖6县招生。设初中至高中学段6个年级18个教学班,除英语课和民族班藏语课外,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开展教育教学。自2019年9月招生以来,共有1446名果洛籍学生入学就读。目前,学校除小部分汉族、回族和土族学生外,藏族学生占比超过97%。而且,许多藏族学生都来自偏远的牧区。当天向总书记汇报的高一(1)班学生班玛拉毛,家里离学校远达800多公里。
为让牧区的孩子们受到最好的教育,上海向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派出“组团式”教育团队,并在全国招聘优秀教师到中学任教。学校利用上海教育团队优势,组织学生去上海一大会址、交通大学等地参观学习。同时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藏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管乐团,利用各机会到全国参加展演活动。学校通过种种方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让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他们切实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真实目睹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扎实体会民族团结互助的力量,青海各地正以多种方式进行具体实践。
刚察县通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共绘家乡新变化”中小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成果展,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海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有数千名来自全州各地的学生,从校门到走廊,从教室到食堂、宿舍,宣传民族团结的内容无处不在;全省各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正成为全体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门基地……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已成为青海广大青少年牢记于心的共同体意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共发展,更成为广大青少年落实于行的共同体理念。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繁花似锦,一路惊喜连连。今日青海,各民族群众亲如手足、团结奋斗的精神激昂澎湃,正成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新征程,青海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向前进,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昂扬姿态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必将绘就青海大地最为和谐生动、催人奋进的画卷。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