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全国党刊青海行③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高地

作者:吴金 来源:新湘评论网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30日 05时59分44秒 编辑:张米


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高地

——全国党刊青海行③

吴金

大美青海除了壮丽的美景,还拥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除了是地理上的高原,还是精神上的高地。

近日,《新湘评论》记者随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主题采访团先后走进青海省海南州、海北州等地,以实地采访、现场体验的形式感受当地的红色文化,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同宝山:神秘的守护山神,英雄的历史丰碑

距西宁市100公里左右,在青海湖北岸、金银滩深处,有一座神秘的山,也是一座英雄的山——同宝山。

image.png

同宝山在藏语中称为“同宝岗”,意为高山之意,传说是青海湖的守护山神。该山位于青海湖东北侧,东西长40多公里,主峰海拔4024米,是金银滩大草原周围群山中最高的一座山峰。“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故事就发生于同宝山下的金银滩草原。

盛夏时节的同宝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站在同宝山巅,青海湖,沙岛,西海镇,金银滩腹地一览无余,一排排闪着银光的风力发电机有序旋转,漫山盛开的金露梅繁花如锦,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王洛宾歌声与盛夏的美景为同宝山涂抹上了一层浪漫的油彩,当年驻守在同宝山上的指战员们则为这抹油彩平添了一份庄严和厚重。

1958年10月,中央军委、公安部将221基地列为绝密级保密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54师8342部队、铁道兵第10师和0971、8100警卫部队,秘密执行建设守卫任务。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世界上引起强烈轰动,美苏两霸加快对我国核基地的滋扰和破坏。从1965年至1976年,中央军委派遣部队官兵共计19900余人,驻守在221基地,承担防空作战任务。

驻扎在同宝山的解放军先后有1500余名,包括高射炮连、机枪连、雷达站和探照灯站。当年,驻守战士们爬冰卧雪,坚守在云上营盘,忠实履行守卫任务,保卫了核基地、保卫了祖国核事业。在1167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留下了英雄的足迹。目前,人们已找寻到的空军驻守部队遗址共有15处。

碧血丹心铸丰碑,舍生忘死纾国难。如果说二二一厂的科学家、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是共和国的铸剑者,那么驻守在同宝山的空军指战员们,无疑是共和国的护剑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同宝山上的空军守卫部队,巡逻在禁区边界线上,保卫着基地每一个角落的安全,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的同宝山已成为一个集红色教育、生态研学、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基地,游客漫步其间,寻访当年的哨所、营房、坑道、炮台、弹药库等遗址,仍能感受到英雄的气魄和伟大的精神。

原子城:一个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在同宝山脚下,有一大片金银滩草原,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前身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北核武器研究设计院、核工业部国营二二一厂。

image.png

这里因孕育诞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培育形成伟大“两弹一星”精神而被称为“原子城”。因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战略地位和里程碑意义,这里又被称为是强国之梦开始的地方、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来到原子城,必须“打卡”的是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60多年前,数万名创业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满腔热血奔赴金银滩草原,无数顶尖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职工、部队指战员,在这里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开启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之路,造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走进纪念馆,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一段历史徐徐铺展开来,让人愈觉脚下土地之厚重。

纪念馆分前厅、“东方巨响”体验厅、“巍巍丰碑”精神厅和“历史抉择、激情岁月、勇攀高峰、伟大成就、筑梦复兴”八大展厅,共展出图片600余幅,陈列有手摇计算机、原始文献资料等928件革命文物。

image.png

展览以宏大的叙事逻辑,将传统图片、文物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复原模拟场景与高科技展示场景相衬托,从高度、广度、深度全景展示221工程决策、建设、生产、研制、退役的全过程。

自建成开放以来,纪念馆深入发掘和研究原子城红色文化,延伸“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主题,活化利用文物,研究阐释文物,创新教育载体,讲好原子城故事,传播红色基因,突出实践传承。至目前,慕名到馆参观学习的公众达400余万人次。

为在更大范围讲好原子城红色故事,原子城纪念馆成立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深入社区、院校、企业开展宣讲活动,通过快板、话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向观众演绎“两弹一星”的故事。“每一次讲解,我的内心都会涌出无限的感动。”宣讲员张海花说,“让更多人了解‘两弹一星’精神是我最自豪的事。”

原子城纪念馆还注重做好红色资源的研究与发掘工作,近年来组织开展了多场“两弹一星”精神理论研讨会,先后走访多位曾参与核研制、核试验的干部专家和职工,征集了大量实物和历史文献,为丰富讲解内容、提升展陈质量夯实了基础。

昔日守卫森严的军事禁地,早已揭开神秘的面纱,成为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充分发挥原子城的教育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海北州实施红色旅游项目、推出红色精品线路等,盘活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了集教育、休闲、体育、观赏、体验等业态于一体的红色文旅新模式。

祁连山:红旗指处峰让路,战士刀头血未干

“巍巍峨峨祁连山,风刀雪剑裂骨寒。红旗指处峰让路,战士刀头血未干。”在祁连县红西路军解放军二军纪念园,许多游客都会被这首由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写的诗深深打动。

image.png

祁连,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右支队游击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转战地。1937年3月12日,红西路军撤入祁连山,三天之内,连续与敌军在梨园口、马场滩、康隆寺、石窝山展开殊死搏斗。留下来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当年缺弹缺粮的各支队在祁连山与敌军周旋,坚持战斗达数月之久。身着破烂单衣、绝粮多日的红西路军战士,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忍受冻饿、伤痛,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创造了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奇迹,铸就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西路军精神。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指出,“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2022年11月,当地依托纪念园,集中力量着重打造祁连县红色研学基地,着重做好了红西路军在祁连活动史料挖掘整理工作,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展阵内容。

image.png

“展厅共有200余件带有红色记忆的实物,120多幅照片,24个感人的故事,这些都是鲜活的红色教材。”祁连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维平负责基地展陈,他说,展厅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实物或者仿制品,和每一个故事都有出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介绍也都有据可查,这都是前期考察收集或者知情者提供、捐赠得来的。

走进基地展厅,一座座雕像、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再现了80多年前的历史。展览内容包括“转战祁连”“情暖祁连”“光耀祁连”三个单元组成。展程把握“史”和“事”两个脉络,采用图片、投影、雕像、壁画、光电模拟场景等方式,生动展示了西路军指战员征战河西走廊期间由梨园口进入到祁连山后石窝一战后兵分三路,其中左支队转战祁连15天行程共216公里,右支队在祁连县境内黑河大峡谷黄番寺战斗的历史事件,从而讴歌西路军将士的崇高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基地建成以来已吸引县内外游客20万余人次。“基地会不断完善展陈内容,持续讲好‘大思政课’,讲好红西路军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使红色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红色效应进一步显现。”刘维平说。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