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里尽朝晖
——科学把握湖南“活跃的现代文化”
“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历史文化,赓续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湖湘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呈现新气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
湖南,这方被洞庭湖水滋养、充满灵秀与活力的湘楚大地,自古以来便人文荟萃、文脉悠长。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到马王堆汉墓古老遗迹,从湘楚文化到近代湖湘精神,从激昂奋进的红色沃土到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历史的沉淀赋予了湖南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时代的浪潮中,湖南更是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构筑了文化繁荣与传承创新的高地。科学把握湖南“活跃的现代文化”,不仅是对历史回响的深刻理解,更是对未来憧憬的鲜明昭示。
承古启今:历史根脉与现代活力
要全面深刻理解湖南“活跃的现代文化”,首先需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赋予时代新意。湖南作为“文源深、文气足、文脉广”的文化沃土,从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到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再到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源泉。这些都是现代文化生长的肥沃土壤,滋养着现代文化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贯彻“双百”方针,再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湘大地涌现出周立波、康濯、柯蓝、蒋牧良、未央、古华、叶蔚林、孙健忠、谭谈、莫应丰、韩少功、水运宪、张扬、何立伟、唐浩明、王跃文等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文学“湘军”。周立波的著名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开创了湖南现代乡土文学的先河。柯蓝的长篇小说《秋收起义》(后改名《风满潇湘》),对湖南革命历史文学进行了探索。《刘海砍樵》横空出世,尤其是《打铜锣》《补锅》两剧拍成了电影艺术片,至今仍广为传颂。新编花鼓戏《双送粮》中的选段《浏阳河》更是唱响全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的创作曲目打破东西方传统的界限,引领世界潮流。
同时,湖湘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驱动湖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湖南在继承这份厚重历史的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和创新精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让湖南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激活了“活跃的现代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湖南坚持把文化作为强省的载体路径和精神支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延伸,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的联姻。
一体两面:民族性与时代性共生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一面不断积淀传承,一面也在动态发展。湖湘文化发展步入新时代,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核心价值虽可继续保持,但也需要不断地转型改造和提质充实,使之具有活力,活力就是生命力。文化要有生命力,就要不断地创新。湖南现代文化是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是“活跃”的。
1949年以前的湖湘文化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次是宋代湖湘学派的确立;另一次是甲午战争之后湖湘文化的近代化。第三次转型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并延续至今。今天湖南人所感受到的湖湘文化,其基本价值理念,还仍然是过去的。所谓“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所反映的是近代湖湘精神。现当代需要有重经济、促发展、助绿色、增和谐的理念,而这恰是过去湖湘文化的短板,也是今天需要补充和提升的内容。今天如不奋发进取,建设当代新型的湖湘文化,构筑当代新型的地方人文精神,使之又好又快、健康发展,那么今日湖南与沿海地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政策引领:活跃发展的新优势
有史以来,湖南都是一个农业大省,缺乏工业经济基础,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资源,历来为湖南的领导者所重视。在别的地方还在提倡“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时,1989年湖南就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经济文化”,文化经济的概念开始引入。当人们还在争论文化的事业产业属性时,2001年湖南就确定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战略,提出要把文化作为事业来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作为行业来管理。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制定“文化强省”战略目标,把“文化强省”作为富民强省战略之一写入了发展蓝图,尤其是《湖南文化强省战略工作实施纲要》的发布,在支持文化产业上做到“政治上放心,管理上放权,工作上放手”。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文化强省战略不只是抓牢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致力于发展文化事业以增进民生福祉。最有代表性的是具有浓郁湖湘文化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相继举办,如龙舟节、“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等,此外还经常组织“文化下乡”活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是湖南的一种文化优势,使得活跃的湖湘现代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典范。
创新驱动:文化产业与经济建设
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称湖南人“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今天我们发掘弘扬湖湘文化中的开拓创新精神,就是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因循守旧,不抱残守缺,敢于探索创造,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除了开拓创新,我们还应当发掘弘扬湖湘文化中的兼收并蓄、睁眼看世界的对外开放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但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发展仍有差距。湖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必须创新升级,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一个最富有发展前景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湖南卫视为例,一是建立创新机制,二是建立市场检验机制。《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乘风破浪》通过市场“闯”出来,因而活力大、动力大,影响力也大。只有借助和运用市场机制,文化产业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活跃的现代文化”还应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湖南要积极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吸收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同时,也要让湖南的文化走出去,将湖南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展示湖南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文化既是事业,更是产业。”悠久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铸就了湖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了文化建设超越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力大于经济影响力的“湖南文化现象”。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湖南积极拥抱创新,成为文化创新的热土,众多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展现出了强大的集聚效应与创新实力。以长沙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汇聚了影视制作、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众多新兴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快乐大本营》《越策越开心》《天天向上》等知名电视节目,不仅引领了国内娱乐风潮,也成功输出海外,展现了湖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此外,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在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结构创新、链条创新、业态创新发展路径上作出积极探索,正在成为“文化出海”的重要新生力量,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视频产业集群,其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上先行一步,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科技赋能:文化新质生产力
新时代以来,湖南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指引,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科技赋能的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湖南的现代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无论是线上的虚拟展览,还是沉浸式的文化场景,新技术、新手段为湖南文化的表达和传播注入新活力,创造出全新的文化体验。
湖南博物院建设了“湖南省文物动态数据资源库”,还创新文物数字化体验场景,推出云展览、云讲解、云教育、短视频、高清直播、虚拟展厅等多种数字化体验项目。浏阳烟花开展数字烟花技术设计,实现数字燃放技术精准定点,醴陵陶瓷以新材料、新技术,擦亮“中国陶瓷之都”的文化名片,湘绣企业采用数据挖掘、图像处理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构建集数字化保护、营销和教育于一体的云湘绣平台。
2023年9月,湖南智慧文旅系统上线,包括文旅大数据中心、“又湘游”服务平台、智慧文旅指挥调度平台和行政服务平台,基本实现数据全归集、监测全覆盖、分析全角度、服务全方位。湖南日报社牵头建设“媒体融合内容感知与安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发多媒体内容安全感知与智能检测系统,已运用到湖南日报社旗下融媒体生产发布平台和全省72个县级融媒体中心,以及130多个机关、企业、园区、高校融媒体平台。
湖南,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续写着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打造出“活跃的现代文化”新高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新质赋能与融合、政策引领与共生,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生态。
科学把握湖南“活跃的现代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既要立足于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又要勇于创新,拓宽国际视野,更要贴近民众生活,让文化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强大力量。湖南“活跃的现代文化”之路,正是一场“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行”“本土与国际共鸣”的神圣之旅,文化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文化的力量,厚重而深远。当前,湖南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答好“两道融合命题”;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与发展,湖湘文化的“桃花源”里,必将呈现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绚丽景象,湖南必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构筑湖湘文化新的高地,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注入新的文化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文化滋养。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湘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湖湘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