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为有牺牲多壮志
——深刻理解湖南“厚重的革命文化”

作者: 来源:2024年第11期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3日 05时13分47秒 编辑:陈家琦

?????.png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热土、革命圣地,这些金字招牌是湖南亮丽的名片。深刻理解湖南厚重的革命文化,促进湖南的文化建设,是每一个湖湘儿女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首先,要深刻理解湖南革命文化“厚重”的根由

回想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之时,是湖南人相约建党。1918年,毛泽东和蔡和森,以及何叔衡、张昆弟、罗章龙、萧三等人,就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创办了进步社团新民学会。他们在岳麓山下畅谈思想,放飞理想,勇于实践。不多久,蔡和森就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倡议,而他一生的战友与同志毛泽东,则情绪高涨地表示“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到了1921年,新民学会的宗旨已经变成振聋发聩的“改造中国与世界”,开始接受布尔什维克主义。毛泽东在长沙筹备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里,优秀的新民学会会员成为中坚力量。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里,湖南人毛泽东、何叔衡、李达一起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政党的诞生。在波谲云诡的年代,全国50多名早期党员中,湖南籍的共产党员就占了近20名,他们在建党初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回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还在襁褓之时,是湖南成为建军摇篮。我们不能忘记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不能忘记朱德和陈毅1928年领导的湘南暴动、不能忘记贺龙1928年为创建湘鄂边苏区奠定坚实基础的桑植起义、不能忘记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平江起义,这几大起义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单是1928年4月在桂东县颁布的我军第一条军规,就足以让人心潮起伏,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宣读了让红军美名远扬的“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三大纪律和“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六项注意,使红军区别于任何旧军队武装,时至今日,“第一军规”仍是千千万万子弟兵印在心底的座右铭。在湖南这片沃土上,由毛泽东、朱德组建了红一方面军,经过五岭的山山水水,在汝城沙洲、老山界、通道留下了不朽事迹。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组建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穿越湖南中西部,留下了红军的故事。这两支钢铁一般的军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大规模的“围剿”,跨过了困难重重的雪山草地,最后在会宁会师,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值得骄傲的是,湖湘大地上,人杰地灵,将星云集,开国元帅有湖南人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开国大将中湖南人占6席,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的名字如雷贯耳;抗美援朝战争中,五任志愿军司令员都是湖南人,彭德怀、陈赓、邓华、杨得志、杨勇的名字无不让敌人闻之失色。1965年以前授衔的57名上将湘籍有19名,177名中将湘籍有45名,1359名少将湘籍有129名。中央军委1989年、1992年确定的中国当代军事家36人,其中湘籍15位。即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段德昌、曾中生、蔡申熙、左权、黄公略。后来又有何长工、王震、杨得志、李聚奎、耿飚等名将逝世时,中央亦称其为军事家,可见历史厚重。

回想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方面摸索之时,是湖南开创建政先河。三湘四水,锦绣潇湘,湖南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几个之最。这里有最早的县级苏维埃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在毛泽东“经营茶陵”的思想指引下,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于1927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谭震林任主席,设立了民政、财经、青工、妇女等工作部门,最高权力机关则是工农兵代表大会,人民群众真正意义上翻了身。虽然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在历史上只存在了29天,但是它为后来井冈山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这里还有最早的省级苏维埃政权——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从10万群众集会迎接工农红军开进长沙城的旧照片,到《暂行劳动法》《暂行土地法》等法律的颁发,都在诉说那段火红的岁月。这个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唯一攻占的省城、这个首次带建制的省级苏维埃政府,成为共产党执政探索的光辉典范。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中央人民政府63名领导成员中,湘籍有11名,毛泽东任主席,刘少奇任副主席,林伯渠任秘书长。

回想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之时,是湖南的无数烈士践行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崇高信念。毛泽东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他们是毛泽建、杨开慧、毛泽覃、毛泽民、毛楚雄、毛岸英;在韶山还有韶山五杰,他们是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毛新梅、李耿侯等,为革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我们不会忘记,夏明翰在狱中写下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绝笔。陈树湘在湘江血战中被敌人俘虏,宁把流出来的肠子扯断也不愿沦为阶下囚的壮举。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革命烈士,湖南还有已查明的20万烈士,以及无名的100多万群众牺牲在了黎明之前。如今,黄君珏、卢冬生、梁鸿钧、韩联生、徐汉卿、徐玮、胡其芬以及无数三湘大地上的革命烈士的生平开始被陆续挖掘,他们的事业将代代相传,他们的事迹将彪炳史册。

可以说,无论从时间的长度,抑或空间的广度来看,湖湘英雄儿女的贡献覆盖了党的方方面面,由此才能创造出如此厚重的革命文化。


其次,要深刻理解湖南革命文化“厚重”的源头

中国共产党的足迹遍布华夏大地,中国共产党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为何独独只有湖南可以称为“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为何单单只有湖南的革命文化有如此厚重的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我们发现,是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滋养了湖南的英雄儿女。湖湘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两汉时的湖南文化应该纳入到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都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南宋胡安国、胡宏、张南轩开创湖湘学派,影响深远。而后的王夫之、魏源在楚文化的孕育下,宋明中原文化的洗礼之后,构建出一套新的区域文化形态,即湖湘文化,并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的盛誉。纵览湖湘文化,就足以体会到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求本原的哲理思维和才华横溢的诗人才情,她“知行相资以为用”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和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她“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平治天下的军政谋略。浸润湖湘文化的湖南人,自然富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具备“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真才实学,饱含“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战斗精神。因此,当面临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紧要关头,湖南人自然敢为人先!


再者,要深刻理解湖南革命文化“厚重”的价值

伫立湖南的沃野之间,踏遍湖南的山山水水,仿佛置身于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文化博物馆,我们惊叹于她的“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也表明了如此丰厚的革命文化可以赋予我们珍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

历史价值。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血泪史,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奋斗史。而湖南遗留下来的工农红军的那一顶顶破旧的军帽,那一面面血红的军旗,那一张张泛黄的布告,那一把把斑驳的枪支,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能够铭记历史,能够继往开来。

文化价值。物质的东西总会历经兴衰,而精神的东西却可以铭刻于心。从湖南无数革命先驱身上涌现出来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精神、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成为我们党和人民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激励着我们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教育价值。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念;从汝城县沙洲村被3名女红军剪下一半送给乡亲的半条被子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坚持走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崇高作风;从“高瞻远瞩天下小,出生入死一边站”的罗学瓒那里、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后英勇就义的邓中夏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对党忠贞不渝、对信仰矢志不移的高尚品格。


最后,要深刻理解湖南革命文化“厚重”的使命

我们感到自豪,因为我们生长在红色的土地上,我们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沁润在厚重的革命文化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拥有如此厚重的革命文化,呼唤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最充足的干劲,去传承革命文化,担当文化使命,让这份来之不易的厚重更为深刻。

提高思想认识。只有不断提高思想站位、政治站位,充分挖掘革命文化里的精神内核,发掘革命文化里所蕴藏的无限精神源泉,感悟革命文化中所迸发的无穷力量,才能使我们真正读懂革命文化,洞察历史发展的“时”与“势”,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与政治自觉。

注重深度融合。只有把革命文化深切融入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全方位、全过程,才能凝聚起一股力量、汇集成一股拼劲,让湖南厚重的革命文化化无形为有形,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挖掘育人功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百年来,湖南人创造了厚重的革命文化,现在,湖南人将以昂扬的姿态接过前人的接力棒。而只有不断地挖掘文化价值,资政育人,才能做实做稳。这就是说,必须全面宣传好党的革命文化,不断开拓革命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以传承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永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篇章。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且看今日湖南,文旅与实业齐飞,传统与现代共舞,革命荣光与风发意气交织,开放包容与薪火相传并举。我们期待,湖南厚重的革命文化自当踵事增华,我们笃信,湖南厚重的革命文化必将历久弥新!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