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只此青绿”誉神州
——全国党刊全媒体青海主题采访活动走笔

作者:本刊记者 来源:2024年第14期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0日 10时50分04秒 编辑:陈家琦

只此青绿副本.png


巍峨祁连山,浩渺青海湖,壮美三江源。

时序六月,阿柔草原上的金露梅,盛开着一丛丛的惊喜与梦幻;仙女湾四周的毛茛,绽放着道不尽的柔美与娇羞;门源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摇曳着无边的灿烂与浪漫。花团锦簇的青海大地,宛如暮春三月杂树生花的江南,呈现出一派“只此青绿”的蓬勃生机。

6月24日至28日,本刊记者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全国党刊主题采访团走进江源大地,不仅处处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更是时时感受着新理念新发展带来的新气象新震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答卷

一部青海史,就是一部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在这里,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书写了汉藏一家亲的千古佳话;在这里,都兰热水墓群实证了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辉煌;在这里,处处洋溢着青海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交融之美。

正是3年前这个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青海牢记嘱托,大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目前已实现所有市(州)和93%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级示范标准,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门源回族自治县皇城乡马营村牧户朵金成家共6口人,朵金成和他的妻子、女儿、儿子为蒙古族,他的母亲为土族,儿媳热孜亚·库热西为维吾尔族。大家互相接纳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一家人生活得和睦幸福。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脱贫摘帽奔小康,发展面貌大变样。全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一直保持在75%以上,百姓“幸福账单”全面兑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翻开崭新篇章。

孩子是民族团结进步最美好的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要从娃娃抓起。上海市投入1亿元援建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建在西宁市,面向果洛州所辖6县招生,共有1446名学生先后就读,97%以上为偏远牧区的藏族学生,还有小部分回族、土族和汉族学生。

一路繁花似锦,一路惊喜连连。今日青海,各民族群众亲如手足、团结奋斗的精神激昂澎湃,正成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力量。


践行“两山”理念的时代标高

“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这是古人诗词里的荒凉与苍茫。“碧水映丹霞,光伏接连天,大数据、绿电网、新能源……”这是今人歌声中的喜悦与自豪。

这种跨越时空、山高水长的蝶变,来自于青海干部群众对“两山”理念的坚守与践行。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在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着重要而突出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关注、念兹在兹,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战略部署。青海全省上下牢记嘱托、狠抓落实,着力当好“生态卫士”,全面推开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等“七个新高地”建设,使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从西宁这座高原城市打破缺林少绿桎梏、呈现出“青山含远黛,白云空自流”的“江南景致”,到青海湖的各条河流再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特景观,再到同时推进3个国家公园建设的空前举措,青海大地的“绿色步伐”愈加坚定。

“我刚到青海湖工作时,风沙天气多。在湖畔一边走一边捡拾垃圾的心情很沉重。”刚察县仙女湾景区工作人员李长存已在此工作9年,既是青海湖生态环境改善的参与者、贡献者,又是亲历者、见证者。谈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她感慨地说:“现在干净澄澈的湖水、自在飞翔的水鸟背后,是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和生态保护志愿者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生态旅游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龙羊峡三文鱼产量占我国总产量的60%;建成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水光风互补发电站;建成领先世界的清洁能源电力大通道,使“青海绿电”远送河南、上海等14个省(市、区);建成“生态光伏牧场”12座,去年养殖出栏“光伏羊”1.3万只……这些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生动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


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高地

大美青海除了壮丽的美景,还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除了是地理上的高原,还是精神上的高地。

距西宁市100公里左右,在青海湖北岸、金银滩深处,有一座神秘的山,也是一座英雄的山——同宝山。盛夏时节的同宝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吸引无数游客。让人难以想象的是,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神秘的军事禁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敌对势力加快对我国核基地的滋扰和破坏。从1965年至1976年,中央军委派遣部队官兵共计19900余人,驻守在221基地,承担防空作战任务。

驻扎在同宝山的解放军先后有1500余名,包括高射炮连、机枪连、雷达站和探照灯站。当年,驻守战士们爬冰卧雪,坚守在云上营盘,忠实履行守卫任务,保卫了核基地、保卫了祖国核事业。目前,人们已找寻到的空军驻守部队遗址共有15处。

同宝山脚下,有一大片金银滩草原,这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前身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北核武器研究设计院、核工业部国营二二一厂。

这里因孕育诞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培育形成伟大“两弹一星”精神而被称为“原子城”。因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战略地位和里程碑意义,这里又被称为是强国之梦开始的地方、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来到原子城,必须“打卡”的是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纪念馆分前厅、“东方巨响”体验厅、“巍巍丰碑”精神厅和“历史抉择、激情岁月、勇攀高峰、伟大成就、筑梦复兴”八大展厅,全景展示221工程决策、建设、生产、研制、退役的全过程。

“60多年前,数万名创业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满腔热血奔赴金银滩草原,无数顶尖科研专家、技术人员、部队指战员,在这里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开启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之路。”走进纪念馆,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一段历史徐徐铺展开来,让人愈觉脚下土地之厚重。(执笔:张勤繁、吴金、夏昕,更多内容请分别扫码查看)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