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多彩赤峰入画来 ——全国党刊全媒体内蒙古主题采访走笔

作者:本刊记者 来源:2024年第16期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2日 04时53分58秒 编辑:陈家琦

6.png

赤峰,这座直接以红色山峰命名的城市,地处神奇而广袤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边,经济总量稳居内蒙古自治区第4位,是蒙东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在历史文化积淀、地理生态环境、产业资源禀赋等方面素有“内蒙古缩影”之称,被誉为镶嵌在中国版图“雄鸡”咽喉处的明珠。

716日至19日,记者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的实践”全国党刊主题采访团走进这片北疆大地,深切感受高质量发展的多彩画卷。

 于苍黄时间长河溯源民族融合

苍黄的时间长河,埋藏着峥嵘岁月的千年沉淀;古老的褐色土地,见证着民族融合的悠长篇章。

20197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在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和历史沿革时深刻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

赤峰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华夏第一村”“中华第一龙”等考古发现成果不仅证明了中国北方地区在五千年前就存在着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更揭示了早期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汉、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多个民族在此留下足迹。特别是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将赤峰地区作为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民族之间相互碰撞、吸收与融合,促进了相互了解与尊重,也雄辩地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共同体。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考察时,走进喀喇沁旗马鞍山村,同乡亲们共话民族团结,在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村民张国利家拉家常时,强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赤峰市各族群众牢记嘱托,和睦相处、幸福相拥,在北疆草原浇灌出民族团结的绮丽之花。

以绿色奇迹书写“两山”理念鲜活注解

在广袤的中国北疆,荒芜的沙地、贫瘠的山丘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绿色变革。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大自然对内蒙古人民努力的回应,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的生动实践。

敖汉旗三十二连山曾是全区乃至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敖汉旗人民便开始了长达70年的生态建设持久战。“一个劳动力一天刨两个坑,你想想给他分四五十个坑,他得干多少天?太辛苦了。”68岁的韩旭东至今回想起来都面露不忍。但所有的血汗都是值得的。截至2022年,敖汉旗有林面积已达572万亩,其中人工林面积5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17%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30余公里外的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近年来,林场通过科学规划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各类林菌和林药,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亩净利润可达4000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山脚下的马鞍山村,乡村旅游也红火起来。“如今马鞍山村的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年收入达130万元。”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张金阳自豪地说。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作出了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的重要指示。面对挑战,内蒙古人民积极探索科技治沙的新路径。莝草山地区是浑善达克沙地克什克腾旗境内极重度沙化集中分布区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通过种植耐旱植物、运用平茬抚育技术,以及采用沙障开沟机、滴灌带等科技手段,不仅降低了治沙成本,还加速了绿色植被的恢复,有效遏制了沙化趋势。

在火红的产业转型中蓄能新质生产力

产业创新研究院高度整合创新资源、深入推进全流程服务,东黎羊绒紧跟时尚前沿、圈粉海外市场,赤峰云铜凤凰涅槃、实现高效低耗低污染华丽转身……盛夏时节,万物繁茂,赤峰市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一个地方的产业布局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赤峰市这个曾经矿产一业独大、靠资源吃饭的城市,目前形成了冶金、能源等8个优势产业多元支撑、齐头并进的生动格局。这是市场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结果,也是赤峰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主动筛选的结果,该市成立的产业创新研究院,就是科学布局、优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在转型中升级,于发展中跃迁。赤峰市有色和冶金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为了使这些重占比的重工业脱胎换骨,赤峰市坚持向技术要效益、以绿色赢未来,努力在传统行业中生发新质生产力。在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熔吹炼车间,一台新型双侧吹熔池熔炼炉和一台多枪顶吹连续吹炼炉协同作业,即可从铜精矿中产出含铜99%左右的粗铜。该企业负责人介绍:“赤峰双炉连续炼铜技术,有效解决了铜冶炼生产吹炼工序中存在的含硫烟气无组织逸散和难收集难题,实现了低能耗、低成本和清洁生产提档升级。”

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做优。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和打造产业集群,是推动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赤峰市的8个优势产业已基本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如化工产业形成了生物化工、煤化工、氟化工和化肥为主体的产业体系;纺织产业形成了绒纺工业、毛纺工业、棉纺工业和其他纺织业百花齐放的生态圈。

“变”求远、向“新”而行、逐“质”图强。从2005年的26.836.536.7到如今的213346,三次产业结构比的演进,印证着赤峰经济发展方式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执笔:张勤繁、张米、胡雅南)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